TCT 2025大会公布iCABG研究 36个月随访揭示iFR指导与血管造影指导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比结果TCT 2025: iCABG Study Comparing iFR Versus Angiography Guided CABG Over 36 Months Follow-Up Period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medicaldialogues.in美国 - 英语2025-10-30 20:47:23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36字
iCABG随机对照试验三年随访结果表明,使用瞬时无波形比率(iFR)指导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可显著提升移植血管通畅率并减少手术血管数量,iFR指导组36个月血管闭塞率降至8.5%(对比血管造影组24.4%),且功能学评估将44%患者从多支血管手术转为单/双支手术,证实生理学指导策略能优化外科血运重建目标、降低手术负担并改善长期血管耐久性,同时未增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为冠心病外科治疗提供关键循证依据。
健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iFR指导血管造影指导移植血管通畅率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功能学评估外科手术决策冠脉外科血运重建
TCT 2025大会公布iCABG研究 36个月随访揭示iFR指导与血管造影指导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比结果

TCT 2025大会期间,立陶宛健康科学大学的拉萨·奥尔迪内博士公布了iCABG随机对照试验三年随访结果。该研究显示,采用瞬时无波形比率(iFR)指导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比传统血管造影指导,能显著提升移植血管通畅率并减少所需血管数量。

iCABG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单盲试验,旨在评估生理学指导的外科血运重建能否优化多支血管冠心病患者的移植血管结局。研究共纳入110名经心脏团队推荐接受CABG的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至iFR指导组或血管造影指导组。所有患者均存在肉眼可见的左前降支(LAD)或左主干(LM)病变,且至少有一处中间型狭窄。

在iFR指导组中,iFR≥0.90的病变延迟搭桥,iFR<0.90者实施搭桥;血管造影指导组则依据血管造影显示的狭窄程度(>50%)决定手术。患者分别在术后2、12和36个月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随访,并持续追踪3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

研究主要终点为CCTA显示的移植血管闭塞或灌注不足。次要终点包括三年内的MACCE复合事件(卒中、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心血管死亡)。36个月随访显示,iFR指导组血管闭塞率显著低于血管造影组(8.5%对比24.4%;p<0.05)。移植血管失败与术前iFR值强相关:当iFR超过0.85(识别临界值)时70%血管失败,而iFR低于0.85时94.4%血管保持通畅。ROC分析确定iFR<0.85是预测12个月血管通畅的最佳阈值,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LIMA-LAD)血管通畅几率提高三倍(OR 3.0,95% CI 1.89–4.76)。

iFR指导组患者平均所需移植血管数量更少(中位数3根对比3.5根;p<0.001),且体外循环手术比例降低,表明血运重建更具针对性。尽管手术方式存在差异,两组三年MACCE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卒中、心肌梗死或靶血管血运重建风险均未增加。研究者指出,iFR评估使44%患者的病变程度重新分类,将多数计划中的多支血管手术转为单/双支血管手术,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搭桥操作。尽管样本量有限,该研究证实功能学评估可在不损害临床结局的前提下优化外科手术决策。

iCABG试验揭示,已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广泛应用的生理学指导策略,在冠脉外科血运重建领域具有新兴价值,能够优化移植血管目标、减轻手术负担并提升长期血管耐久性。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