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房颤负担与症状、生活质量及医疗资源利用关系研究Atrial fibrillation burden and symptom,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care resource utilization after cryoballoon ablation in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 EP Europace | Oxford Academic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academic.oup.com韩国 - 英语2025-09-04 09:34:3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85字
本研究通过持续监测房颤负担发现,早期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房颤负担的降低与房颤相关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及医疗资源利用减少呈显著相关性,提示即使未能完全消除房颤,将负担控制在10%以下仍具重要临床价值。
持续性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房颤负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医疗资源利用临床获益消融疗效评估
持续性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房颤负担与症状、生活质量及医疗资源利用关系研究

摘要

研究目的

探究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术(CBA)后,通过植入式循环记录仪连续监测的房颤(AF)负担与房颤相关症状、生活质量(QoL)及医疗资源利用(HCRU)改善之间的关系。

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为多中心COOL-PER试验的二次分析,纳入接受CBA治疗的早期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9-12个月房颤负担分为<0.1%(50%)、0.1%-<10%(28.5%)和≥10%(21.5%)。结果显示:

  • 症状改善率:<0.1%组最高(89.2%),显著高于0.1%-<10%组(78.4%)和≥10%组(46.4%)
  • 生活质量:前两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但≥10%组无明显改善
  • 医疗资源利用:≥10%组心律控制干预(29%)和心血管相关住院/急诊(43%)频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结论

术后一年房颤负担降低与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及医疗资源消耗减少显著相关。即使未能完全消除房颤,将负担控制在10%以下(尤其<0.1%)仍具重要临床价值。

引言

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长期节律控制的主要策略。既往研究显示冷冻球囊消融(CBA)可降低阵发性房颤进展风险,并显著改善症状及生活质量。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植入式循环记录仪(ILR)监测显示CBA可有效降低房颤负担,但缺乏关于房颤负担与临床结局量效关系的系统性研究。

方法

研究基于COOL-PER试验数据,纳入5个韩国中心的早期持续性房颤患者(定义为病程≤3年)。所有患者植入ILR设备,术后房颤负担定义为9-12月期间房颤占比,并分为<0.1%、0.1%-<10%和≥10%。主要终点包括房颤症状改善(EHRA评分)、生活质量变化(SF-36量表)及医疗资源利用情况。

结果

130例患者平均年龄60岁,女性23.8%。术后一年房颤负担显著下降:

  • 房颤症状改善:<0.1%组无房颤症状患者达94%,0.1%-<10%组59%,≥10%组仅25%
  • 生活质量:前两组SF-36总分提升达18.2±27.2和18.8±35.2,而≥10%组仅11.2±33.5
  • 医疗资源利用:≥10%组需要直流电复律(14%)和再次消融(14%)的比例显著升高

亚组分析显示,ILR确认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房颤负担降低幅度较小(-32.3% vs -71.8%),且需更频繁的干预措施。

讨论

本研究首次系统性建立了术后房颤负担与临床结局的量效关系:

  1. 症状改善阈值:房颤负担<10%时症状改善显著,支持将房颤负担作为替代终点
  2. 质量监控新标准:房颤负担监测可更精准评估消融疗效,优于传统二分类复发判定
  3. 临床实践启示:即使不能完全消除房颤,将负担控制在10%以下即可显著改善预后

研究局限性包括单中心设计、SF-36量表对房颤特异性症状的敏感度不足,以及缺乏对照组。

结论

早期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房颤负担与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及医疗资源利用减少呈显著相关。将房颤负担控制在10%以下(尤其<0.1%)可获得最佳临床获益,提示房颤负担应作为消融疗效评估的核心指标。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