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质疾病是脑白质损伤的统称,由组织血流减少导致。它可能引发记忆、平衡及行动能力问题。具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人群更易罹患白质疾病。
概述
什么是白质疾病?
白质疾病指脑白质——即连接大脑各区域及脊髓的神经纤维网络——发生的改变与损伤。这类疾病也被称为脑小血管病或微血管病,可因衰老及脑白质血管变化引发,程度可轻可重。
当白质受损时,会形成白质病灶。医疗人员可通过脑部磁共振成像(MRI)观察到这些明亮斑点。部分病灶可能无明显症状,可视为衰老的正常现象;但部分病灶会破坏大脑重要通路,导致记忆、平衡及行走问题。总体而言,白质病灶越多(白质疾病越严重),症状越显著。
白质疾病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者认为它是中风、痴呆及残疾终身风险的生物标志物(医学指征)。
什么是白质?
白质由大脑中庞大的神经纤维(轴突)网络构成,负责不同脑区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因其神经纤维被髓鞘(保护性鞘膜)覆盖而呈白色。大脑表层和深层的灰质则因神经元胞体得名。
白质健康依赖充足血流与营养。血流(缺血)和营养减少会导致神经纤维肿胀、断裂甚至完全丧失——正如草坪缺乏水肥会枯萎,大脑血流不足或饮食不健康也会造成损伤。
白质疾病影响哪些人群?
白质疾病可影响任何人,但60岁以上人群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常见。偏头痛等疾病的年轻患者脑部MRI也可能显示少量白质病灶,但年龄增长及未控制的心血管风险因素会显著增加病灶数量。部分人群的遗传风险因素也可能提升患病概率。
白质疾病相当普遍,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半数存在此问题。
症状与成因
白质疾病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症状包括:
- 记忆问题
- 步态缓慢
- 平衡障碍及频繁跌倒
- 难以同时执行多项活动(如边走边说)
- 情绪变化(如抑郁)
- 尿失禁
症状严重程度与白质疾病进展相关。尽管关节炎、糖尿病神经病变、阿尔茨海默病及睡眠不足等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但若症状快速出现并恶化则需警惕。有时白质疾病因其他原因进行脑部MRI时被发现,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隐性)。建议咨询医疗人员确认症状是否由白质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
白质疾病的成因是什么?
研究显示,白质疾病主要由白质神经纤维长期血流不足引发损伤。衰老导致动脉硬化、弹性下降,减少脑部神经供血从而损伤白质。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因斑块堆积而增厚硬化)也是成因之一,它可影响全身动脉包括脑部。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高脂饮食(高胆固醇)及吸烟等心血管风险因素会增加脑部白质病灶数量。
其他白质病灶成因
任何导致髓鞘纤维化学成分改变、损伤或血流减少(缺血)的过程,都可能在MRI上表现为白质病灶。虽然白质疾病主要由血管问题引起多发病灶,但其他原因(如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炎症疾病或脑白质营养不良等遗传病)也可能导致少量病灶。神经科医生和神经放射科医生通常能通过病灶位置区分病因,必要时需进一步检测。
诊断与检测
如何诊断白质疾病?
脑部磁共振成像(MRI)是主要诊断手段。MRI利用强磁场、无线电波及计算机生成详细图像(无辐射,不使用X光),使医疗人员清晰观察白质损伤程度。
白质变化在MRI上表现为病灶,报告可能描述为:
- 脑部或皮层下白质疾病/病灶
- 微血管疾病
- 非特异性白质变化
- T2高信号病灶
有时患者因其他原因做MRI时偶然发现白质疾病;若平衡或记忆问题原因不明,医生也可能安排MRI。相较于CT等其他影像检测,MRI对白质疾病的成像质量和敏感度最佳。
诊断时医生可能进行神经学检查评估症状,并因白质疾病与心血管风险相关,建议以下血液检测:
- 全面代谢分析
- 血脂分析
-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HbA1c)
管理与治疗
白质疾病如何治疗?
治疗聚焦症状管理及心血管风险因素控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并戒烟可预防新病灶形成。目前尚无修复已损白质的方法,但健康问题控制不佳者通常病灶更多、残疾更重。
白质疾病症状治疗
- 物理治疗可改善平衡及行走问题,包括防跌倒教育
- 心理咨询可缓解抑郁情绪,精神科药物(如抗抑郁药)可治疗抑郁症状
- 尿失禁可通过药物、生活方式调整及医疗程序管理
心血管风险因素管理
控制心血管风险因素可延缓白质疾病进展,并预防中风等危及生命的疾病。具体措施包括:
- 用药及生活方式维持健康血压
- 管理糖尿病
- 用药及生活方式调控胆固醇
- 规律运动
- 戒烟
- 限酒
- 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细胞聚集形成血栓)
- 他汀类药物(可减轻血管炎症,即使胆固醇正常)
哪些医生治疗白质疾病?
根据症状不同,可能需要以下医疗人员组合:
- 神经科医生
- 初级保健医生
- 物理治疗师
- 职业治疗师
- 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师(康复科医生)
- 心脏病专家
- 泌尿科医生
- 心理学家和/或精神科医生
预后展望
白质疾病的预后如何?
白质疾病在MRI上表现从轻度到重度不等,症状可从无到严重。因此预后因人而异。确诊后应咨询神经科医生了解具体情况。
预防
能否预防白质疾病?
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会增加白质疾病风险,包括:
- 高血压
- 高胆固醇
- 吸烟
- 糖尿病控制不佳
通过用药、生活方式调整及戒烟管理这些风险因素,可预防新病灶形成,从而延缓疾病进展。
生活管理
何时需就医咨询白质疾病?
确诊后应定期随访初级保健医生管理风险因素。根据白质疾病性质、严重程度及症状,可能需转诊专科医生。
克利夫兰诊所提示
确诊白质疾病后,务必优先关注心血管健康,通过用药及生活方式管理胆固醇和血压。此举可预防新病灶形成,降低中风和痴呆风险。若有疑问,请咨询医疗人员——他们随时提供帮助。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