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腭动脉鼻后外侧支Posterior lateral nasal branches of the sphenopalatine artery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A9VV0

核心定义

蝶腭动脉鼻后外侧支详细定义


一、解剖学描述

1. 准确位置
  • 位置:蝶腭动脉鼻后外侧支起源于蝶腭动脉(sphenopalatine artery),位于鼻腔后部外侧壁的深层结构中,靠近蝶骨翼突及翼腭窝区域。其走行路径大致在鼻腔外侧壁与中隔之间,距离鼻腔后孔(posterior nasal aperture)约1-2厘米处。
  • 重要毗邻
    • 前外侧:邻近上颌窦开口及鼻中隔软骨。
    • 后方:靠近蝶骨体和翼腭窝。
    • 组织层次:穿行于鼻腔外侧壁的骨膜与黏膜之间,部分分支分布于鼻甲(下鼻甲后部)。
2. 归属系统与功能
  • 系统:属于循环系统的动脉分支,具体分类为头、面和颈部动脉。
  • 功能
    • 主要功能:为鼻腔后部外侧壁的黏膜、鼻甲(尤其是下鼻甲后部)及鼻中隔提供血液供应。
    • 辅助功能:参与鼻腔黏膜的湿润和代谢支持,维持局部组织的氧合需求。
3. 组织结构
  • 血管特征:鼻后外侧支属于细小分支(直径约0.5-1毫米),由蝶腭动脉在翼腭窝发出后,沿鼻腔外侧壁向下方走行,最终分支为末端毛细血管网。
  • 伴随结构:与鼻腔外侧壁的神经(如鼻睫神经分支)伴行,但血管分布更集中于黏膜层。
4. 功能与作用
  • 功能
    • 营养支持:确保鼻腔后部黏膜的血供,维持其防御功能(如黏液纤毛清除系统)。
    • 血管调节:参与鼻腔黏膜的充血或收缩,调节局部温度和湿度。
5. 医学临床关联
  • 相关疾病
    • 鼻出血(鼻衄):鼻后外侧支损伤是鼻腔后部出血的常见原因,尤其在创伤、高血压或凝血功能障碍时易发。
    • 鼻腔肿瘤:局部肿瘤(如血管瘤或恶性肿瘤)可能压迫或侵犯血管,导致出血或黏膜坏死。
    • 鼻中隔偏曲:偏曲部位可能压迫血管,引发反复出血或黏膜溃疡。
  • 治疗方法
    • 鼻后出血处理:可通过后鼻孔填塞(如膨胀海绵)、血管栓塞术或内镜下电凝止血。
    • 肿瘤治疗:需结合手术切除或放疗,术前需评估血管分布以避免大出血。
  • 康复要点
    • 术后需保持鼻腔清洁,避免剧烈擤鼻。
    • 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以减少复发风险。
6. 常见误区
  • 混淆分支来源:易与筛前动脉(起源于眼动脉)或上唇动脉(上颌动脉分支)混淆,需通过解剖位置和供血区域区分。
  • 忽略后鼻部血管:临床中鼻出血常误诊为前鼻部出血,但鼻后外侧支损伤需通过内镜或血管造影确诊。

参考文献

  • 《人体解剖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17).
  • 脑医汇《脑血管解剖学习笔记第11期》(2023),关于蝶腭动脉分支的临床解剖分析.
  • 吴在德等,《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 IMAIOS e-Anatomy数据库,蝶腭动脉分支三维解剖模型(2024).

以上信息基于权威解剖学资料及临床实践整理,确保内容科学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