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播客核心内容
截至2025年10月24日,约翰·曼德罗拉医学博士就以下议题发表评论:高血压领域的PREVENT评分、GLP-1受体激动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冠状动脉疾病类型与他汀获益关联,以及心力衰竭试验中住院率终点的固有缺陷。
高血压中的PREVENT评分
近期指南建议基于心血管风险制定高血压治疗决策。传统方法采用汇集队列方程(PCE),通过计算10年风险阈值决定是否启动治疗。美国心脏协会新推出的PREVENT评分摒弃种族分类,纳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体重指数(BMI)、尿白蛋白、邮编和糖化血红蛋白(A1c)等参数,并考虑非心血管死亡竞争风险,多项研究证实其精度优于PCE。但精准的种族中立评分导致大量患者风险评级下调,显著减少"符合他汀治疗条件"的人群。
本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发表宾夕法尼亚大学团队对SPRINT试验的再分析。该试验纳入心血管高风险患者(收缩压130-180毫米汞柱且无糖尿病),比较120毫米汞柱与140毫米汞柱降压目标的差异,发现强化降压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或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25%。本次分析聚焦PREVENT评分对结局的影响:
- 16%的SPRINT受试者属低/临界风险(<7.5%风险)
- 62%为中风险(7.5%-20%)
- 22%为高风险(>20%)
相对风险降低在各组均显著:
- 低/临界风险组:风险比(HR)0.74
- 中风险组:HR 0.70
- 高风险组:HR 0.85
但绝对风险降低差异显著:
- 低/临界风险组:4年降低0.2%
- 中风险组:降低1.5%
- 高风险组:降低2.4%
据此计算的需治疗人数(NNT)分别为500、67和42。安全性方面,强化治疗组不良事件风险比(HR)为:低风险1.12、中风险1.66(具统计学意义)、高风险1.28;绝对风险增加量分别为0.2%、2.7%和1.8%。值得注意的是,中风险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2.7%)甚至高于高风险组(1.8%),这与心血管获益随风险升高而增加的规律不符。
专家评述
高风险患者(>20%)获益显著大于风险,但中风险患者的获益-风险平衡存在不确定性。低风险患者(SPRINT本应仅纳入高风险人群)获益与风险均微乎其微。需警惕的是,中风险组不良事件增幅(2.7%)已超过MACE降低幅度(1.5%)。虽然SPRINT试验整体证明MACE风险显著降低,且包含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的强信号,但本次亚分析提示临床决策应结合患者偏好——"最小化治疗者"可能认为微小获益不值得用药,"最大化治疗者"则倾向坚持每日服药。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或是将轻度高血压转化为减重、运动和限酒的动力。
GLP-1受体激动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柳叶刀》发布SELECT试验亚分析,该试验针对肥胖合并确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较司美格鲁肽与安慰剂的效果。主试验显示司美格鲁肽使MACE风险显著降低20%,且在90%患者接受血脂管理的背景下仍具疾病修饰作用。核心疑问在于:获益源于体重减轻本身,还是GLP-1受体激动的特异性机制?
研究分析了基线脂肪含量、治疗诱导的脂肪变化与MACE风险的关联:
- 司美格鲁肽组中,前20周的体重变化与后续MACE事件无关联
- 但腰围变化呈线性趋势:20周时腰围每减少1单位,后续MACE风险降低9%(HR 0.91;95% CI 0.84–0.98)
- 早期腰围变化可解释33%的MACE风险降低
- 体重变化作为时变协变量调整后,司美格鲁肽的MACE保护作用未减弱(校正HR 0.81 vs 未校正HR 0.80)
作者结论指出:"早期体重减轻与心血管获益无关,但腰围(中心脂肪指标)变化与司美格鲁肽治疗效果存在线性关系。腰围减少仅解释33%的MACE效应,表明其心保护作用超越脂肪影响。"
专家评述
本研究由诺和诺德资助,多数作者存在利益冲突。将腰围作为核心变量可能隐含扩大药物适用范围的意图。虽然中心脂肪可能比总体重更具病理意义,但该分析本质上是随机对照试验的观察性亚组分析,存在"分析灵活性"问题——例如为何忽略BMI变化?建议谨慎解读机制,回归主试验结论:如同他汀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GLP-1的作用可能同样复杂,需等待SELECT试验的重复验证。
他汀与冠状动脉CTA表型对结局的影响
《JACC:心血管成像》刊载匈牙利团队研究,探索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出的冠状动脉疾病(CAD)表型与他汀疗效的关联。研究利用匈牙利国家健康数据(1.1万例因症状行冠脉CTA的患者),分析他汀使用与后续结局的关系:
- 冠脉病变越重(阻塞性疾病、高危斑块、高钙化积分),他汀使用率越高
- 每增加10%的他汀使用率:
- CAD阳性组:校正风险比(aHR)0.95(95% CI 0.92-0.99;P=0.006)
- CAD阴性组:aHR 0.95(95% CI 0.84-1.07;P=0.370)
作者宣称:"他汀降低MACE的疗效取决于CAD表型,无CAD患者无法获益。"
专家评述
该结论存在严重缺陷:两组风险比点估计值相同(0.95),差异仅在于置信区间宽度,不能推断"CAD阴性组无疗效"。更可疑的是,10%他汀覆盖率提升带来5%风险降低,而"使用他汀vs未用"仅降低14%(aHR 0.86),这与剂量效应逻辑相悖。问题根源可能是混杂偏倚——接受他汀者本身更健康、更积极。此外,MACE事件中死亡占比3.1%(受非心脏原因干扰),而他汀对死亡的交互作用与心肌梗死相似,进一步提示混杂因素影响。该结论若被采纳将危害临床:他汀的LDL-C降低效应具有时间累积性,初级预防可能对未发病人群产生更长远获益。
心力衰竭试验中住院率终点的缺陷
《欧洲心力衰竭杂志》刊载利兹大学Sam Straw的评论文章,系统批判HF试验中住院率终点的五大问题:
问题1:死亡率与心衰住院(HHF)非等效终点。FINERENONE试验显示药物降低HHF但不影响死亡率,类似早年DIG试验(28% HHF降低但无死亡获益),后者却被视为"阴性结果"。
问题2:住院原因未必是心衰。如EMPEROR-PRESERVED试验中,恩格列净降低HHF但仅18%住院确因心衰。
问题3:住院定义模糊且非单纯心衰所致。肺水肿插管与外周水肿住院被同等归类,但临床意义迥异。
问题4:住院决策含主观判断。非盲试验中,知晓治疗分组的医生可能对未治疗组降低收治门槛(如Mitra-Clip的RESHAPE-HF2试验)。
问题5:患者行为影响决策。EARLY TAVR试验中,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因知晓分组产生"减退焦虑",导致观察组快速"症状化"。
作者建议:采用标准化HHF定义、报告总住院负担、结合研究者报告与裁决结果,并在器械试验中设置假手术对照组。
结语
本周两次左心耳封堵术(LAAO)辩论中,介入同行以"操作普及度"替代证据效力,这种趋势令人忧虑。心血管领域曾引领溶栓、直接PCI、ACEI等循证实践,如今却面临设计缺陷试验(如OPTION)和忽视不利结果(如PREVAIL)的挑战。当疗效验证日益困难时,我们更需坚守循证医学原则——避免医学沦为信仰,守护心血管学科的科学根基。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