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先处理哪一个?:一例同时发生急性缺血性中风和心肌梗死的病例报告
作者信息
韩国国民健康保险公团一山西医院神经科1,韩国延世大学医学院神经科2,韩国国民健康保险公团一山西医院心内科3
通讯作者:李奇政 医学博士
韩国高阳市一山西医院神经科
电话:+82-31-900-3030 传真:+82-31-900-0049
邮箱:junon8263@gmail.com
摘要
尽管急性缺血性中风(AIS)与心肌梗死(AMI)存在共同危险因素,但两者同时发病的情况罕见。本文报告一例急性脑梗死并发致命性心肌梗死病例。54岁男性出现左侧轻瘫、向右凝视倾向及视觉触觉消失症状。CT血管造影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后,先行脑动脉取栓术,计划血管再通后实施冠状动脉造影。但术中发生心脏骤停导致取栓中断。尽管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紧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最终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结论:同时发生AIS和AMI属于罕见但致命的双重原发病,因两种疾病治疗时间窗均狭窄,需特别关注心脏状态的紧急程度。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血栓切除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脑缺血发作
引言
急性缺血性中风(AIS)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均为可能致残或致命的危重疾病。尽管二者存在诸多共同危险因素[1-3],但同时发病的案例极为罕见。这种特殊情况下,治疗其中一个病症可能会延误另一个病症的治疗。本文报告一例急性脑梗死与致命性AMI同时发生的罕见病例。
病例报告
54岁男性因左侧轻瘫急诊入院。神经系统检查显示向右凝视倾向、中枢性左侧面瘫及视觉触觉消失。NIH卒中量表评分为17分。据目击者描述,患者在驾驶时曾刮擦道路中央隔离带,遂由警方送医。既往有吸烟史及高血压、糖尿病服药史。脑CT显示右侧岛叶、放射冠及颞叶局灶性低密度影(图1A),CT血管造影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图1B)。CT灌注显示因胎儿型大脑后动脉导致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后动脉区域Tmax值延长(图1C)。患者意识清楚,自述16:00驾车时未出现神经症状,遂在18:35(门-针时间59分钟)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初检心电图显示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V5、V6导联ST段对应性压低,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图2A)。尽管肌酸激酶(CK)及CK-MB同工酶处于正常范围,但肌钙蛋白I升高至0.130 ng/mL,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升高至1,859 pg/mL。因患者意识清楚且无胸痛主诉,首先尝试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栓切除术,并计划血管再通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但术中突发心脏骤停导致取栓中断,心电图显示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经过21分钟心肺复苏后实施体外膜肺氧合。紧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为罪犯血管(图2B),其他冠状动脉保持通畅。对闭塞的右冠状动脉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实现血管再通(图2C)。尽管经过5小时的强心药物治疗,患者仍因血压逐步下降及多器官衰竭死亡。
讨论
同时发生的AIS和AMI(即心脑缺血发作)属于罕见但复杂的临床情况[4,5]。这种危及生命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导致心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脑梗死(尤其是岛叶梗死)引发的肾上腺素激增导致心肌顿抑等[6,7]。此外,已有文献报道主动脉夹层、电击伤、大麻滥用或急性髓系白血病等特殊情况下的心脑缺血发作案例[8-10]。部分病例也可能是大脑和冠状动脉各自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11]。
无论具体机制如何,心脑缺血发作可能因双重治疗时间窗狭窄而致命。治疗其中一个病症可能导致另一病症治疗的关键延误。虽然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可能对脑梗死和心肌梗死均有效,但优先进行脑动脉溶栓可能延误PCI治疗,甚至导致心脏骤停(如本例所示)。相反,优先进行冠状动脉溶栓可能增加大面积脑梗死风险,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脑水肿甚至死亡。此外,在脑梗死范围较大时使用PCI术后必需的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增加出血转化风险[5,11]。
尽管临床需求迫切,目前尚无针对AIS与AMI共病的循证治疗指南或临床研究,特别是治疗优先级方面[7]。近期相关研究多为病例报告或病例系列,涉及不同的脑和心肌梗死区域、异质性治疗时机及方式,导致预后差异较大[12,13]。Omar等[5]报道了一例48岁患者合并下壁-后壁及右心室AMI与椎基底动脉区脑梗死,在tPA治疗及保守治疗后,于住院第二天死亡。相反,Yeo等[4]报告了一例53岁患者优先实施PCI支架植入,随后进行血管内治疗,最终患者存活但遗留失语症及需轮椅辅助的残疾。这类病例报告显示,治疗选择从抗血栓保守治疗到PCI、血管内治疗(EVT)等积极干预均有差异。
随着PCI和EVT的普及,心脑缺血的治疗决策愈发复杂。某单中心病例系列显示,在9例同步发作AMI和AIS患者中,1例接受PCI,1例接受静脉溶栓,其余仅接受保守治疗,最终6例存活[13]。而在一项纳入44例患者的病例报告和系列的荟萃分析中[14],尽管15例接受支架植入PCI,8例接受未支架植入PCI,8例冠状动脉取栓,10例EVT,仍有10例在中位随访2天内死亡。即使实施紧急积极治疗,心脑缺血预后仍极差,且PCI与EVT的优先级仍不明确。
2019年更新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早期管理指南推荐,对同时发生AIS和AMI患者,在使用脑缺血标准剂量静脉阿替普酶后实施PCI(IIa类推荐,C级证据)[15]。然而,AMI治疗所需剂量与AIS存在差异[12,13]。此外,tPA可能增加AMI患者心壁破裂或心包填塞风险。由于缺乏标准化治疗指南,针对同步发作AIS和AMI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及心脏状态紧急评估至关重要。某病例系列显示,83%的心脑缺血患者仅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而无胸痛[13],与本例一致。需要高度警惕以改善此类患者的识别和管理。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评估心功能并确定治疗顺序。未来需开展大规模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以明确最佳治疗方案。
伦理声明
根据韩国国民健康保险公团一山西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关于3例以下病例报告无需审批的规定,豁免伦理审批和患者知情同意要求。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无相关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
概念提出:李奇政;数据整理:朴武贤;正式分析:李奇政、徐宽德;方法学:李奇政、金熙洙、徐宽德;项目管理:李奇政;可视化:李奇政、金熙洙;初稿撰写:李奇政;审阅与修改:徐宽德。
图表说明
图1.
(A) 非增强脑CT显示右侧岛叶、放射冠及颞叶局灶性低密度影(白箭头),右额叶及颞叶脑沟消失
(B) 脑CT血管造影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白箭头),右颈内动脉远端严重狭窄(黑箭头)
(C) 灌注图像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后动脉区域Tmax值延长
图2.
(A) 心电图显示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伴V5、V6导联ST段对应性压低,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B) 紧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罪犯病变(黑箭头)
(C)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实现右冠状动脉再通
参考文献
- Virani SS, et al. Circulation 2020;141:e139-596.
- Meschia JF, et al. Stroke 2014;45:3754-832.
- Mottillo S,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0;56:1113-32.
- Yeo LL, et al. J Thromb Thrombolysis 2017;44:104-11.
- Omar HR, et al. Int Arch Med 2010;3:25.
- Kijpaisalratana N, et al. Front Neurol 2017;8:664.
- Akinseye OA, et al. Ann Transl Med 2018;6:7.
- Verma GC, et al. J 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14;62:620-3.
- Keskin M, et al. Anatol J Cardiol 2016;16:542-3.
- Muñiz AE. J Emerg Med 2012;42:651-4.
- Simpson DL. BMJ Case Rep 2021;14:e241565.
- Ibekwe E, et al. Neurol Sci 2021 Sep 29 [Epub].
- de Castillo LL, et al.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21;30:105831.
- Ng TP, et al. QJM 2021 May 29 [Epub].
- Powers WJ, et al. Stroke 2019;50:e344-418.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