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项突破性成果!为全球卒中患者带来新希望
2025-07-14 10:25:01阅读时长3分钟1099字
近期,中国学者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领域取得两项突破性成果,相关研究分别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两项研究犹如两颗璀璨的新星,为全球卒中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让中国在脑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大幅提升。
溶栓后抗血小板治疗有新招?胡伟教授团队带来惊喜
- 研究背景与方法:静脉溶栓后患者仍面临高残障风险,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临床难题。胡伟团队为此精心设计了随机对照试验,纳入发病4.5小时内接受标准溶栓但不符合血管内取栓条件的患者,在溶栓后1小时内使用短效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替罗非班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理论上可减少血栓再形成风险。
- 关键发现与意义:结果令人振奋,替罗非班组患者完全康复比例显著提高,且未增加出血风险。这个方案为那些在传统溶栓治疗“时间窗内未完全获益”的人群提供了新选择,可能让数万患者避免终身残疾。不过,该药物使用要严格把握1小时内的时间窗口,这就要求医疗机构优化溶栓后流程。
- 患者受益视角:对于发病后及时就医但溶栓效果有限的患者,新方案是“二次干预”的好机会。比如一位60岁患者,溶栓后肢体活动障碍,及时加用替罗非班,可能3个月内就能恢复独立行走,生活质量大大改善。
后循环卒中治疗里程碑:浙大二院扩大溶栓时间窗
- 研究背景与挑战:后循环卒中症状复杂,传统溶栓证据不足,长期被排除在常规治疗外。浙大二院团队自2022年起联合30家医院,对发病4.5至24小时内的患者开展试验,探索延长溶栓时间窗的可能性。
- 核心数据与突破:研究纳入234例患者,发现发病后24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组90天无症状存活率从25.6%提升至39.1%,且未增加致命性出血风险。这意味着全球约30%的后循环卒中患者(年均超百万例)有了有效治疗机会。
- 临床应用价值:以前这类患者常因错过“黄金4.5小时”失去治疗机会,新方案延长了可干预时间。像凌晨发病早晨才就医的患者,即便延误超6小时,也能通过溶栓降低瘫痪风险,对偏远地区或急诊系统薄弱地区患者意义重大。
中国方案走向全球,未来方向可期
- 国际医学界的认可与推广:两项研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标志中国临床研究设计和执行能力达国际顶尖水平。胡伟团队方案可能被纳入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浙大团队成果引发欧美学者启动验证性研究。
- 公众健康启示:研究提醒公众强化“卒中急救黄金时间”意识,医疗机构要加强溶栓后流程标准化。医院可建立“溶栓 - 抗血小板联合治疗”快速通道,或用AI影像技术辅助后循环卒中早期诊断。
- 未来研究方向:学者呼吁开展替罗非班与其他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对比试验,探索后循环卒中溶栓最佳剂量。通过远程医疗扩大基层医院治疗覆盖范围,是提升成果普惠性的关键挑战。 这两项研究填补了卒中治疗领域的空白,让患者有了更多希望。未来,随着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全球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将更有保障,中国医学界也将继续为人类健康贡献智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