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理解心力衰竭可能是一个挑战。简而言之,心力衰竭发生在心脏无法适当循环血液时。尽管看似简单,但其复杂性在于学会如何与这种疾病共存。
典型的心力衰竭症状包括异常气短——尤其在轻微活动后或平躺时——以及肿胀,主要出现在腿部和脚踝。心力衰竭还可能导致液体积聚和休克,进而引发器官衰竭。
尽管心力衰竭最常在65岁以上人群中确诊,但它可能影响任何人。“有些人的心脏很强壮但不能正常放松,而另一些人的心脏虚弱不能有效收缩,”帮助协调罗伯特·伍德·约翰逊汉密尔顿医院新心力衰竭项目的唐纳德·哈斯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美国心脏病学会院士解释道。
谈到与心力衰竭共处,安·玛丽·拉金有着丰富经验。1990年,25岁的她在孩子出生后不久被诊断出一种罕见的心力衰竭类型——围产期心肌病。与妊娠相关更常见的子痫前期等心脏问题不同,围产期心肌病的症状不会随分娩而消失。事实上,该病通常在妊娠最后一个月或产后五个月内发作。通过坚持服药、戒烟并严格遵循医嘱,安·玛丽维持了超过16年的相对正常生活。然而约一年前,其他不相关的健康问题导致她身体虚弱,心力衰竭症状显著加重。
如今,安·玛丽已停止工作,但仍遵循唐纳德·哈斯医学博士的建议以最大化生活质量。她享受与家人共处的时光,近期还前往康涅狄格州旅行。“我严格遵守关于负重限度、活动类型及饮食饮水的指导原则。遵守这些限制时,我的身体状态明显更好,”安·玛丽表示。
病因与治疗
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疾病,后者会阻碍血流并限制心脏供氧。吸烟、高胆固醇、高血压和糖尿病均为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除冠状动脉疾病外,心律失常、糖尿病、心脏瓣膜病和原发性心肌病(一种心肌疾病)也是重要致病因素。
“心力衰竭的预后差异很大。尽管我们有预测模型,但确定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仍很困难,”哈斯博士指出。药物治疗在心力衰竭管理中居核心地位。“心力衰竭药物能明确延长患者寿命,”哈斯博士强调,“当患者正确服药并理解用药原理时,可有效避免住院。”
学会生活
药物仅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它虽能延长寿命,却不一定改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因身患严重慢性病而产生抑郁或焦虑,常难以完成日常活动,”哈斯博士说。此时,对疾病本身的深入理解及共处策略至关重要。“教育是心力衰竭患者最重要的财富之一,”担任宾夕法尼亚心脏护理中心(默瑟县和巴克斯县)心力衰竭和高血压项目主任的哈斯解释道,“当患者遵循医嘱管理饮食、液体摄入、药物和锻炼时,才能切实提升生活质量——这正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