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主干道”,如果被血栓完全堵死,心肌细胞会因为缺血而受损——这就像家里水管堵了,不及时通,水送不到不说,时间长了还会把水管泡坏,心肌损伤一旦不可逆,后果很严重。据统计,我国每10万人里每年约有25人得急性心肌梗死(心梗),而85%的急性血栓事件都是因为动脉里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
急救三步骤:黄金时间里要这么做
- 停下休息,保持舒服的姿势:突发胸痛时,赶紧停下所有活动,改成半坐半躺的姿势——这样能减少心脏的“工作量”,研究显示,这个姿势能让心脏负荷降低约25%。
- 正确用急救药(需排除禁忌):没有阿司匹林过敏的人,可立即嚼碎吃阿司匹林;硝酸甘油要在测过血压没问题的情况下才能用。
- 马上打急救电话,说清楚关键信息:打120时,要明确说清楚发病时间(比如“半小时前开始胸痛”)、症状(“胸口像压了块石头”)、具体地址;如果有智能手机,最好开实时定位共享,方便救护车找过来。
打通堵塞血管的两种方法
现在常用两种方法打通堵塞的冠状动脉:
- 溶栓治疗:适合发病3小时内、而且120分钟内没办法做介入治疗的患者,但得先评估有没有出血风险;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血管的成功率超过90%,最好在出现症状后,从进医院门到手术中球囊扩张的时间(叫“门-球时间”)控制在90分钟内。
研究发现,急诊PCI加上强化他汀治疗,能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47%——不过不管选哪种方法,都得让心血管专科医生评估后再做。
预防复发的三大核心
心梗后要预防复发,关键做好三点:
- 坚持抗栓治疗:要吃两种抗血小板的药(比如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至少吃12个月;
- 管好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要控制在1.8mmol/L以下,他汀类药物得长期吃;
- 改变生活习惯:戒烟能让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一半,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
术后康复:做好这三点
做完手术的患者,要建立规范的随访和管理计划:
- 按时吃药:可以用手机闹钟或提醒软件记着吃药,注意有没有药物副作用(比如牙龈出血、胃痛);
- 观察症状:记下来胸痛发作的次数、每次疼多久、什么情况下会疼(比如爬楼梯、生气时);
- 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要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和抽血检查(比如查血脂、肝肾功能)。
有数据说,坚持规范随访的患者,5年生存率能到92%。最好找多学科的医生团队(比如心内科、康复科、全科)管着,用远程监测设备(比如智能血压计、心率带)随时关注身体情况。
警惕心梗的“预警信号”
约65%的心梗患者在发病前1-2天(24-48小时)会出现一些“预警信号”,虽然不特异,但得警惕:
- 没有原因的胸闷,持续超过10分钟,不像平时的“憋气”;
- 左胳膊放射性疼,还觉得没力气,甚至连拿杯子都费劲;
- 突然呼吸困难,出冷汗,觉得“喘不上气”。
出现这些情况,试试“双10法则”:先坐着不动观察10分钟,如果症状没减轻(比如胸闷还在、疼得更厉害),马上打120——别犹豫,早打急救电话,早得救。
总之,心梗虽然是“致命杀手”,但只要早识别前驱症状、急救时选对方法、治疗后规范管理,就能大大降低风险。从“警惕信号”到“黄金急救”,从“规范治疗”到“长期康复”,每一步都离不开“早”和“坚持”——记住,对心梗来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