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消融术后是否需要终身抗凝治疗一直存在争议。AFFIRM试验曾发现节律控制组中风率更高,主要原因是患者在窦性心律时停用华法林。后续研究证实即使心电图监测显示窦性心律,患者仍可能有无症状房颤发作导致栓塞事件。
自AFFIRM试验以来,临床共识认为房颤确诊患者若存在中风风险(CHA2DS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应持续抗凝,无论症状或心律状态。这一建议也适用于房颤消融术后患者,但支持证据有限。因消融术无法完全杜绝复发,专家共识建议继续抗凝治疗。
近期两项大型临床试验(ARTESIA和NOAH-AFNET 6)的荟萃分析显示:DOAC治疗可降低缺血性中风风险(RR 0.68),但增加大出血风险(RR 1.62)。亚组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4分患者获益更显著。这提示对消融术后复发风险低且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停用DOAC可能合理。
金大勋团队在JAMA发表的随机临床试验纳入840例消融术后1年无房颤症状且监测正常的患者,结果显示停药组(417人)2年主要复合终点事件(中风/血栓/大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持续用药组(0.3% vs 2.2%,P=0.02),主要差异来自大出血事件(0% vs 1.4%)。高龄(>65岁)、男性及HAS-BLED评分>2分患者获益更明显。
研究存在局限性:开放标签设计可能影响就医行为;10%患者随访期间出现房颤复发;东亚人群可能有更高出血风险。其他研究显示低剂量利伐沙班在消融术后应用效果正在验证中。对高危患者(CHA2DS2-VASc评分>3或既往中风史),仍建议持续抗凝。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广泛左心房消融的患者可能需要特殊考虑。消融术后左心房功能评估结合可穿戴设备监测,可优化抗凝决策。对希望停药的高危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可作为替代选择,但需权衡植入风险(2.8%)和器械相关并发症(约2%)。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