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心脏病学会(马德里)2025年8月31日发布的一项突破性临床研究显示:成功完成心房颤动(AF)消融手术至少12个月的患者停止口服抗凝治疗(OAC),其卒中、系统性栓塞或重大出血的综合风险显著低于持续用药组。该成果在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Congress 2025)上发布,并同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特征是异常不规则心跳会增加中风和血栓栓塞风险。消融术通过破坏导致异常心跳的小片心脏组织进行治疗。目前指南推荐所有房颤患者在消融术后至少使用OAC两个月,之后根据卒中风险决定是否继续用药。
来自韩国延世大学的首席研究员Boyoung Joung教授解释研究背景时指出:"尽管缺乏随机试验证据,许多成功消融且存在卒中风险因素的患者仍终身持续使用OAC。我们针对术后1年无复发且CHA2DS2-VASc评分达标(男性≥1分/女性≥2分)的患者,比较了直接OAC治疗与停药效果。"
ALONE-AF试验由韩国18个中心开展,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纳入840名平均年龄64岁的患者(25%为女性)。入选标准包括:非瓣膜性房颤、首次导管消融成功、术后12个月无心房心律失常复发且具备卒中风险因素。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接受阿哌沙班、利伐沙班或依度沙班标准剂量(符合减量标准者除外)或停药观察。主要终点为24个月时的净不良临床事件(卒中、系统性栓塞和重大出血复合终点)。
结果显示:
- 综合风险:OAC组24个月净不良事件风险为2.2%,显著高于停药组0.3%(绝对差值-1.9%;95%CI -3.5至-0.3;log-rank p=0.024)
- 缺血性事件:两组在缺血性卒中或系统性栓塞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0.8% vs 0.3%;绝对差值-0.5%;95%CI -1.6至0.6)
- 出血风险:OAC组重大出血发生率为1.4%,停药组为0%(绝对差值-1.4%;95%CI -2.6至-0.2)
研究局限性包括未针对缺血事件设计检验效能,实际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预期。Joung教授总结称:"这是首个相关随机试验,显示停用OAC的患者有害事件风险更低。我们的发现提示,成功房颤消融术后至少1年的患者可能无需终身抗凝。"
研究资助:韩国保健福祉部及Samjin制药公司
利益声明:Joung教授曾担任拜耳、百时美施贵宝/辉瑞、美敦力及第一三共的演讲顾问,接受Samjin、Yuhan、美敦力、波士顿科学及雅培韩国的研究资助,但未收取个人费用。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