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 心房颤动(AF)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因,但许多患者(尤其是隐源性中风患者)未确诊。植入式循环记录器(ILR)通过延长心脏监测时间可能有助于提高AF检出率并预防继发性中风。本研究比较ILR与标准疗法在检出AF和预防复发性中风方面的有效性。
方法 依据PRISMA声明,检索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和PubMed截至2024年9月的文献。纳入比较ILR与常规疗法的观察性研究及随机对照试验(RCT),主要结局为AF检出、复发性中风和死亡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风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并评估发表偏倚和异质性。
结果 纳入12项研究(4项RCT和8项队列研究)。ILR组AF检出率显著升高(HR=3.13,95%CI 1.97-4.97)。栓塞事件风险降低不显著(HR=0.81,95%CI 0.65-1.02),死亡率无变化(HR=1.01,95%CI 0.77-1.31)。亚组分析显示RCT检出率高于队列研究(p=0.035)。异质性显著但无明显发表偏倚。
结论 ILR通过显著提高中风及高风险患者的AF检出率,但未能有效降低继发性中风和死亡风险。需更大规模研究明确其长期疗效并优化患者选择。
PROSPERO注册号 CRD420251051946
已知研究进展
- 未确诊AF占缺血性中风的可观比例,但短期监测难以检出。
本研究新发现
- ILR组AF检出率是标准监测的3倍,但复发性中风和死亡率差异不显著。
对研究与政策的影响
- 需开展大型试验验证ILR指导抗凝治疗的临床获益,并完善患者筛选标准。
引言
中风是全球第二大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和死亡原因。AF约占缺血性中风的20%,但约20-40%的缺血性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未明,称为隐源性中风。目前认为未确诊AF是其潜在病因之一。中风史患者新发AF与后续中风风险增加相关,而CHA2DS2-VASc评分是AF患者继发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隐源性中风患者进行AF监测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
近期假设认为,通过监测检出AF并启动抗凝治疗可降低复发性缺血性中风风险。但由于AF缺乏症状,短期心脏监测常漏诊。延长监测策略包括可植入心电监测仪(如ILR)和连续体外监测。
ILR是微型皮下植入设备,设计用于长期心电图(ECG)记录,尤其适用于隐源性中风患者。其持续监测心律的能力优于传统短时监测,可更早检出AF,从而快速启动抗凝治疗,降低复发风险。设备自动记录ECG数据,可捕获无症状AF等心律失常事件。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中风协会指南推荐连续心脏监测作为AF诊断和预防复发的策略。但监测时长的优化仍是主要挑战。近期研究显示,与短时监测相比,植入式监测器显著提高AF检出率。然而,其高成本和侵入性限制了应用,且对临床结局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比较ILR与常规护理在AF检出、死亡率降低和预防继发性中风的效果。
方法
研究设计
本研究遵循PRISMA声明(注册号:CRD420251051946),采用PICO框架:人群为AF患者;干预为ILR植入;对照为未干预或标准治疗;结局为中风发生率。
检索策略
检索Medline、Embase、Scopus和Web of Science截至2025年4月30日,并通过Google学术和引文追踪补充。检索词包括“implantable loop recorder”和“atrial fibrillation”相关主题词。
纳入标准
纳入所有评估ILR在AF中风预防价值的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排除个案报告、无对照组研究、动物研究、未报告中风结局及数据不足的研究。
数据筛选与提取
使用Endnote软件去重,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标题/摘要并提取数据,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量、AF治疗方案、ILR设备类型、随访时长及结局指标(AF检出、栓塞事件、死亡率和大出血)。
偏倚评估
采用Cochrane RoB 2工具评估RCT偏倚风险,NHLBI工具评估观察性研究质量,并用GRADE方法评估证据等级。
统计分析
使用STATA 18.0进行分析,计算HR及其95%CI。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通过I²统计量和χ²检验评估异质性(p<0.1或I²>50%为显著异质性)。进行敏感性分析和meta回归探讨异质性来源。
结果
研究筛选
初检获得5,296篇文献,最终纳入12项研究(4项RCT和8项队列研究)。最早研究发表于2014年,其余发表于2019-2024年。总样本量72,846例,男性占47%,平均年龄59.53-75.64岁。ILR组14,249例(男性50.3%),对照组47,748例(男性46%)。随访时长12-60个月。
偏倚评估
NHLBI工具评估显示,8项队列研究总体偏倚风险低,1项偏高。RoB 2工具评估4项RCT中,3项因结局测量偏倚风险较高,1项因干预偏离存在"某些担忧"。
荟萃分析结果
ILR在AF检出中的效果
7项研究合并分析显示,ILR组AF检出率显著升高(HR=3.13,95%CI 1.97-4.97)。亚组分析显示RCT检出率(HR=4.45)高于队列研究(HR=1.98,p=0.035)。
ILR对栓塞事件的影响
ILR组栓塞风险降低不显著(HR=0.81,95%CI 0.65-1.02)。
ILR对死亡率的影响
两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HR=1.01,95%CI 0.77-1.31)。
敏感性分析
排除2项高风险AF研究后,AF检出率(HR=3.49)、栓塞事件(HR=0.86)和死亡率(HR=1.10)结果保持稳定,提示结论稳健。
发表偏倚
Egger检验显示AF(p=0.18)、死亡率(p=0.07)和栓塞事件(p=0.78)均无显著发表偏倚。
证据确定性
GRADE评估显示,ILR对AF检出和栓塞预防的证据等级为中等(因严重不精确),对死亡率影响证据等级为低(因异质性和严重不精确)。
讨论
本研究纳入8项队列研究和4项RCT,结果显示ILR组AF检出率是对照组的3.13倍,但未能改善中风管理或降低复发风险,且死亡率无差异。与既往研究相比,本研究同时纳入隐源性和非隐源性中风人群,并显示ILR虽显著提高检出率,但未转化为临床获益。
尽管ILR在AF检出中表现突出,其有效性在中风管理中的作用仍需验证。需更多RCT评估其对继发性中风预防的效果。此外,ILR的侵入性和高成本可能限制应用,且存在切口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风险。
与Ko等人RCT荟萃分析结果一致(OR=5.8),本研究同样显示ILR组栓塞风险降低不显著。而Huang等研究则显示ILR组复发性中风风险降低28%(RR=0.72)。
近期研究表明,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可检测心房心律失常,如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其检出率虽低于ILR(24% vs 48%),但无植入相关并发症。
结论
本研究发现ILR可将中风或高危人群的AF检出率提高3倍,但未显著降低栓塞事件或死亡率。其诊断优势强调了指导抗凝治疗的潜力,但需更大规模长期随访试验验证疗效、成本效益及患者选择标准。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