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标志物风险评分个性化房颤治疗未显现临床获益No benefit seen when biomarker-based risk scores are used to personalize atrial fibrillation treatment | EurekAlert!

心脑血管 / 来源:www.eurekalert.org西班牙 - 英语2025-09-06 12:56:44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39字
欧洲心脏病学会2025年发表的ABC-AF试验显示,采用基于生物标志物的ABC-AF风险评分指导房颤治疗,在降低卒中或死亡风险方面未优于常规指南指导治疗。研究纳入3933例患者,随访2.6年结果显示,积极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每100患者年3.18例和2.67例(风险比1.19)。该研究采用瑞典全国登记系统进行患者随访,发现基于生物标志物的风险评估未能改善临床预后,研究因安全性问题提前终止,但仍将持续追踪长期效果。
房颤个性化治疗生物标志物风险评分临床获益卒中出血口服抗凝药ABC-AF试验死亡风险精准医学
基于生物标志物风险评分个性化房颤治疗未显现临床获益

基于生物标志物风险评分个性化房颤治疗未显现临床获益

西班牙马德里 - 2025年8月30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25年大会最新公布的ABC-AF试验显示,采用个体化多维度风险评估策略指导房颤(AF)治疗,在改善临床预后方面未优于常规指南推荐治疗。该研究在ESC Hot Line特别会议中发布。

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显著升高,通常接受口服抗凝药(OAC)治疗,主要包括新型直接OAC和华法林。虽然OAC可显著降低卒中风险,但同时会增加出血事件可能。ESC指南建议采用风险评估模型指导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决策。

近年来已开发多种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卒中与出血风险评分体系,包括ABC-AF卒中评分(年龄、生物标志物[NT-proBNP和高敏肌钙蛋白T]及卒中/短暂性脑缺血病史)和ABC-AF出血评分(年龄、生物标志物[生长分化因子15、血红蛋白和高敏肌钙蛋白T]及出血病史)。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首席研究员Jonas Oldgren教授解释了ABC-AF试验的设计目的:"尽管新型生物标志物风险评分已在不同人群中验证,但其指导治疗决策的临床实用价值尚未得到前瞻性评估。我们通过实用性注册登记试验,验证基于ABC-AF风险评分的个体化治疗是否优于常规指南治疗。"

该开放标签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瑞典39个中心的3,933例房颤患者,中位年龄73.9岁,女性占33.6%。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入ABC-AF风险评分指导治疗组或常规治疗组。随机分组时采集血浆样本,自动计算ABC-AF风险评分并生成个性化治疗建议。研究者根据风险评分和治疗建议制定医疗方案;对照组则由研究者根据经验自主决策。

主要终点为卒中或死亡复合事件。通过瑞典全国医疗登记系统获取完整随访数据。研究因安全性担忧提前终止,发现CHA2DS2-VASc评分≥3的患者存在死亡风险升高趋势。

随访2.6年显示:

  • 积极干预组OAC使用率达97.8%,对照组92.6%(p<0.0001)
  • 两组主要终点事件率相似:积极组3.18/100患者年 vs 对照组2.67/100患者年(HR 1.19,95%CI 0.96-1.48)
  • 次要终点:卒中事件率0.87 vs 0.74(HR 1.18),死亡事件率2.44 vs 2.02(HR 1.21)
  • 大出血事件率2.82 vs 2.61(HR 1.08)

Oldgren教授总结:"在预期事件率较低的研究人群中,ABC-AF风险评分指导治疗未显示优于常规指南治疗。由于提前终止研究导致统计效力不足,我们将持续追踪长期效应。这提示在常规临床应用前,风险分层工具和精准医学手段需在不同临床场景中前瞻性验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