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冠状动脉疾病初始应激测试与解剖测试后的生存率:PROMISE随机临床试验的长期随访Survival After Initial Stress Testing vs Anatomic Testing in Suspect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Long-Term Follow-Up of the PROMIS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 Radiology | JAMA Cardiology | JAMA Network

心脑血管 / 来源:jamanetwork.com美国 - 英语2025-09-06 08:38:24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62字
本研究对10,00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10年随访显示,初始采用CT血管造影或应激测试的两组全因死亡率(14.3% vs 14.5%)和心血管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CT血管造影显示任何程度异常(包括轻度非梗阻病变)均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而应激测试仅重度异常具有预后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非侵入性检测方式的选择不影响长期生存预后,但CT血管造影能更全面反映冠脉病变风险。
冠状动脉疾病无创检测应激测试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长期生存率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预后评估
疑似冠状动脉疾病初始应激测试与解剖测试后的生存率:PROMISE随机临床试验的长期随访

关键要点

问题

针对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初始无创检测方式选择是否影响长期死亡率?

发现

对PROMISE随机临床试验参与者的10年随访显示,随机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或应激测试的两组在全因死亡率(14.3% vs 14.5%)和心血管死亡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CTA检测显示任何程度异常(包括非梗阻性病变)均与更差预后相关,而应激测试仅重度异常具有预测价值。

意义

研究证实疑似CAD患者接受的无创检测方式选择不影响长期生存率。

摘要

重要性

提示冠状动脉疾病的症状常需通过无创检测进行诊断和预后评估。

目的

比较功能检测(应激测试)与解剖检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初始检测的长期结局。

设计、背景及参与者

本研究对PROMISE(胸痛多中心前瞻性影像学研究)随机临床试验参与者进行2025年随访分析,使用2024年国家死亡指数数据。中位随访10.6年(IQR 9.9-11.3),最长12.4年。研究在北美193个综合门诊机构开展,纳入10,003名因疑似CAD需检测的症状患者。数据分析期间为2024年8月至2025年3月。

干预

参与者1:1随机分配至初始CTA或应激测试组,后续检测和治疗由机构按常规进行。

主要结局指标

PROMISE试验原始主要终点为死亡、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或重大手术并发症。延长随访的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血管(CV)死亡作为次要终点。

结果

入组时患者平均年龄61岁(标准差8岁),5270名(52.7%)为女性,8762名(87.6%)出现胸痛或呼吸困难。1128名(14.4%)患者死亡(CTA组558人[14.3%],应激测试组570人[14.5%],未调整风险比[HR] 0.98;95% CI 0.87-1.10)。心血管死亡率无显著差异(CTA组HR 0.84;95% CI 0.67-1.05;调整HR 0.89;95% CI 0.41-1.94)。全因死亡或CV死亡与年龄(<60或≥60岁,P=0.19)、性别(P=0.60)、种族(P=0.47)无交互作用。CTA显示任何程度异常(包括轻度非梗阻性CAD、中度和重度病变)均显著增加死亡风险(调整HR 1.99-3.44;所有P<0.001),而应激测试仅重度异常具有预后意义(HR 1.45;95% CI 1.10-1.91)。90天存活者的标志性分析显示,随机检测与他汀类药物(P=0.22)、β受体阻滞剂(P=0.76)或抗血小板药物(P=0.49)使用无交互作用。

结论与相关性

PROMISE随机临床试验的长期随访证实,针对稳定型疑似CAD症状患者的初始无创检测方式选择不影响10年全因或CV死亡率。

试验注册

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1174550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