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用于恢复冠状动脉严重粥样硬化阻塞后的充分血流。最常见的手术是取腿部浅静脉段植入主动脉与冠状动脉阻塞病变远端吻合。当存在多支血管闭塞时通常需要进行多支搭桥。内乳动脉也被用于为动脉阻塞部位远端提供新血供,但由于仅有两条内乳动脉,其应用受到限制。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主要有两大适应症:一是缓解药物难治性心绞痛;二是延长患者寿命,但后者仅适用于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且三支主要冠状动脉严重阻塞的情况。对于单支或双支动脉阻塞患者,搭桥手术无法延长寿命。非手术治疗选择包括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预防冠心病的医学建议包括戒烟、采用约30%热量来自脂肪的饮食结构(优选多不饱和脂肪,避免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控制高血压、增加体力活动和保持正常体重。虽然这些措施的支持证据令人印象深刻,但部分措施的效果未达预期。戒烟确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数年后其心脏病风险可接近从未吸烟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通过降低血清胆固醇获益显著,令人意外的是,边缘性高胆固醇患者使用降胆固醇药物同样有效。
饮食干预研究显示低脂饮食并未显著降低冠心病风险。研究证实富含单不饱和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能显著促进心血管健康,而含高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工业氢化脂肪)的饮食对心血管有害。单不饱和脂肪主要来源于坚果、牛油果等富脂水果,以及特级初榨橄榄油、高油酸葵花籽油和花生油等植物油。研究表明特级初榨橄榄油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具有明确相关性。
风湿性心脏病源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的急性风湿热,导致心内膜、心肌和心包炎症反应。该疾病包括急性期后持续存在的病理改变,可能造成心脏瓣膜损害进而引发心力衰竭。风湿热确切机制尚不明确,通常在链球菌感染后数天至数周发生。免疫反应(针对外来蛋白的反应)被认为是造成心脏损伤的主因。及时有效的链球菌感染治疗和预防可阻断急性过程。
地理、经济和气候因素影响风湿热发病率但非主因。20世纪下半叶随着链球菌感染控制加强,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显著下降。病理特征主要涉及胶原蛋白(结缔组织主要支撑蛋白)的炎症改变,伴有心内膜和心包炎症。急性期死亡率相对较低,主要死因为急性心力衰竭。可能伴随心脏传导系统紊乱和关节等其他组织受累。约半数晚期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有既往急性风湿热病史。
风湿热主要危害在于初次感染或反复发作导致的心脏瓣膜畸形。虽然急性期可能累及瓣膜,但通常需要数年才表现为心脏功能障碍。最常受累的是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三尖瓣最少见。病变可能导致瓣膜关闭不全(反流)或狭窄(梗阻)。二尖瓣狭窄时,心脏舒张期血液正常流经二尖瓣充盈心室的生理过程受阻;二尖瓣关闭不全则表现为左心室收缩期血液反流入左心房,每次心跳需额外泵送反流血液至肺循环系统,导致心室扩张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主动脉瓣受累常见,表现为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狭窄可引起左心室显著肥厚。三尖瓣或肺动脉瓣受累机制相似。多数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存在多个瓣膜受累,不同瓣膜受累组合形成不同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