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的发生机制
东肯塔基大学急诊医学副教授、野外医学专家大卫·菲弗(David Fifer)解释,热射病本质是物理学现象——当人体无法向大气有效散热时,体内热量会累积到危险水平。这种情况可能由极端高温、高强度运动或两者叠加引发,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气温仅15℃(如菲弗曾救治的雨天58℉马拉松跑者),过量运动仍可能引发热射病。
环境威胁程度与湿球黑球温度(WBGT)密切相关,该指标综合考量风速、日照强度、经纬度及环境湿度等因素。当相对湿度超过75%时,汗液蒸发效率骤降,当环境温度高于人体37℃核心温度时,辐射、对流和传导等自然散热机制失效,人体开始出现体温失控的临床症状群。
病理发展过程
首先是下丘脑启动降温机制,通过皮肤热感受器触发出汗反应。但若汗液无法蒸发(常见于高湿度环境),体温将持续攀升——当核心温度达40℃时,血管扩张导致心率呼吸加快,血液从内脏转向皮肤以促进散热。
此时身体耗氧量激增却无法满足需求,产生氧债,伴随血压下降出现眩晕、乏力等症状。持续累积的热量引发肌肉分解,释放的蛋白质堵塞肾脏,血管发炎损伤触发全身炎症反应,脑细胞蛋白质变性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瘫痪。
同时肝脏细胞受损使肠道细菌渗入血液的毒素无法代谢,最终导致多系统器官衰竭。菲弗指出这种恶性循环表现为意识混乱、运动失调直至昏迷,死亡率未治疗时高达80%,即使救治存活者两年内死亡风险仍达60-70%。
紧急应对措施
菲弗强调发现同伴出现"燥热烦躁"症状时应立即警觉,若疑似热射病须立即呼叫救援。现场急救需在30分钟内将体温降至40℃以下,最佳方法是颈部以下浸入冰水(可利用高山湖泊等自然水源),无法实现时应转移至阴凉处,通过浸湿衣物和扇风降温。黄金抢救时间窗为症状出现后10分钟内启动救治。
预防建议
包括穿戴防晒服饰、降低运动强度、避开正午活动、补充电解质水分,并通过2-4周逐步适应高温环境。该病症在户外环境中存在严重漏报现象,亟需提高公众认知。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