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三磷酸腺苷可重复诱导右心耳起源的阵发性心房颤动Reproducible Induction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Originating from the Right Atrial Appendage by Adenosine Triphosphate - HeartRhythm Case Reports

心脑血管 / 来源:www.heartrhythmcasereports.com日本 - 英语2025-09-06 15:12:0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32字
本研究通过病例报告揭示了三磷酸腺苷(ATP)可重复诱发右心耳(RAA)起源的非肺静脉心房颤动(AF),证实ATP测试在定位罕见心律失常病灶中的重要价值。病例显示RAA具有独特的电生理特性,包括高频电信号和最短房颤周期长度,通过导管消融精准治疗后AF不再复发。研究强调了ATP诱导的非肺静脉AF与临床AF的高度相关性,为心律失常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三磷酸腺苷右心耳阵发性心房颤动非肺静脉触发灶导管消融ATP诱发电生理特征致心律失常潜能精准标测局灶消融
通过三磷酸腺苷可重复诱导右心耳起源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核心教学点

  • 肺静脉隔离(PVI)后注射ATP不仅可检测隐匿性肺静脉传导,还能揭示罕见的非肺静脉触发灶,包括右心耳(RAA)起源。
  • ATP可重复诱发相同的电激动序列,表明ATP诱导的非肺静脉AF与临床AF存在强关联。
  • RAA具有高频、高振幅电信号和最短房颤周期长度等独特电生理特征,显示其对触发活动的易感性。

引言

非肺静脉(非PV)起源的心房颤动(AF)约占所有AF病例的10-30%。异丙肾上腺素(ISP)常用于AF诱发,但部分非PV-AF病例无法通过ISP诱发,而三磷酸腺苷(ATP)可能有效。ISP诱发的AF更可能起源于肺静脉(93%),而ATP诱发的非PV触发灶主要源于右心房(RA)。ATP诱发AF最常见的部位是上腔静脉(SVC),RAA仅占非PV起源AF的0.3%。本报告记录了一例RAA起源的非PV-AF,通过ATP给药可100%重复诱发异常兴奋,且AF发作时RAA的激动周期长度最短,局灶消融后AF终止,再次ATP给药无法诱发,展示了ATP在诱发非PV-AF中的实用性。

病例报告

35岁男性因阵发性AF接受导管消融。超声心动图显示左房内径35mm,射血分数正常。术中完成肺静脉、上腔静脉隔离及三尖瓣峡部消融后,给予20mg ATP检测隐匿性传导。ATP反复诱发非PV起源AF,通过双环标测导管、直线导管及消融导管进行触发灶定位,最终确认非PV触发灶位于RAA基底部(图1)。自发AF发作时,消融导管远端双极电图显示最早心房激动(图2A),ATP诱发时偶联间期更短(172ms vs 228ms)(图2B)。AF发作期间,CS、HRA环电极与RAA环电极的平均周期长度分别为138ms、127ms和94ms(图3A)。消融启动10秒后AF终止,扩大消融后即使重复ATP给药AF也无法诱发(图4),随访10年未复发。

讨论

ATP通过激活A1腺苷受体和GIRK4通道,导致右心房膜超极化和动作电位时程缩短,促进触发活动和折返基质形成。研究发现RAA具有高频电信号和最短AF周期长度(134.0±10.9ms),显示其致心律失常潜能。既往研究显示在317例消融病例中约7%的患者AF起源于RAA,多见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男性患者。

Tao等曾证明ATP可重复诱发RA起源的AF,与自发触发机制一致。本病例首次验证了在无肺静脉再连接情况下ATP可重复诱发RAA起源AF。与Zhang等研究差异可能源于标测分辨率不同——既往研究可能因标测导管覆盖不足而低估RAA起源AF。RAA复杂的梳状肌结构、自主神经支配变异及胚胎组织残留可能促使其对ATP敏感,ATP诱发的短暂心动过缓可能通过早期后除极增强其致心律失常性。

结论

本病例证实RAA可能作为ATP诱发的非PV触发灶。精准标测和局灶消融成功消除心律失常,显示ATP测试在定位罕见致心律失常部位的价值。ATP可重复诱发相同激动序列的特点,表明ATP诱发的非PV-AF与临床AF存在强相关性。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