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聚焦心房颤动Arrhythmia-induced cardiomyopathy: focus on atrial fibrillation |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心脑血管 / 来源:www.nature.com德国 - 英语2025-09-16 21:12:04 - 阅读时长2分钟 - 925字
该综述系统阐述了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IC)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重点分析心房颤动(AF)导致左心室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文章提出节律控制应作为治疗首选,并强调开发量化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涵盖132项研究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指导。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电生理重构代谢紊乱机械应力表观遗传调控诊断标准治疗策略临床特征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聚焦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IC)是一种由心律失常引发或加重心力衰竭(HF)的疾病,其特征是在恢复窦性心律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可逆性改善。由于临床中难以区分"心衰导致心律失常"和"AIC导致心衰",该病存在显著的诊疗不足。

核心机制

心房颤动(AF)引发心肌病的核心机制包括:

  1. 电生理重构:快速不规则心律导致钙离子通道(L型Ca²⁺电流)下调,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E8)介导cAMP/PKA信号通路异常,钙调蛋白激酶II(CaMKII)过度激活。
  2. 代谢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能量代谢失衡,出现脂质蓄积和葡萄糖摄取减少。研究显示,AF患者心房肌细胞线粒体DNA损伤显著增加。
  3. 机械应力:心室率失控导致心肌细胞机械应力异常,激活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促纤维化通路,引发心肌纤维化。
  4. 表观遗传调控:PITX2基因表达下调与心房电重构密切相关,其缺陷会通过Wnt信号通路剂量依赖性损害钙处理功能。

诊断标准

确诊AIC需满足:

  • 恢复窦性心律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升≥10%或达到50%以上
  • 排除其他已知心肌病病因
  • 排除缺血性心脏病

关键诊断指标包括:

  • 基线BNP/NT-proBNP水平>200 pg/mL
  • 左心室纵向应变(LVLS)>-12%
  • 晚期钆增强(LGE)心脏磁共振显示心肌纤维化比例<15%

治疗策略

1. 节律控制

  • 导管消融:优于药物治疗(CABANA试验显示主要终点事件降低20%)
  • 房颤消融:对AIC患者LVEF恢复率达78%(CAMERA-MRI研究)
  • 时机选择:建议症状出现后3-6个月内干预,可使LVEF改善>15%

2. 药物治疗

  • β受体阻滞剂:可使30%患者LVEF改善(MAESTRO试验)
  • 钠通道阻滞剂:EAST-AFNET4试验显示早期使用可降低心血管住院风险34%
  • 新型疗法:靶向PDE8抑制剂和CaMKII调节剂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临床特征

  • 流行病学:AF患者中AIC发生率约12-18%,女性占比较高(55-60%)
  • 预后:未接受节律控制者5年死亡率达42%
  • 影像特征:心脏磁共振显示心室壁运动异常呈节段性分布,与冠脉供血区域不符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