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评估脑内出血发病率的长期趋势对初级预防至关重要。评估不同出血部位比例的趋势同样重要,因为各出血部位在发病机制、预后及手术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
方法:在日本两个农村社区(池川町和共和町,人口分别约为5000和15000)开展了前瞻性全社区卒中登记研究。采用世界标准人口,通过直接法计算了1985年至2017年脑内出血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基于神经影像学数据,分别计算了1985-1995年、1996-2006年和2007-2017年三个时期按出血部位(壳核、丘脑、脑叶、小脑和脑干)划分的脑内出血比例。
结果:研究期间共登记383例首次发生的脑内出血事件。年龄标化发病率随时间推移下降了33%,其中1985-1989年与1990-1994年之间降幅最为显著,但自1990年代起下降幅度逐渐减弱。在出血部位比例方面,1985-1995年、1996-2006年和2007-2017年,壳核出血比例分别为37%、29%和31%;丘脑出血比例分别为24%、35%和18%;脑叶出血比例分别为10%、10%和21%;小脑出血比例分别为2%、8%和12%;脑干出血比例分别为8%、6%和5%。
结论:在日本农村社区,脑内出血的年龄标化发病率自1990年代起累计下降33%,其中1990年代初期降幅最大。在脑内出血病例中,壳核、丘脑和脑干出血比例呈下降趋势,而脑叶和小脑出血比例则显著上升。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