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过“一动脖子就晕”的经历,其实这可能和颈椎的不同节段出问题有关——颈椎里的关节、血管、神经互相交织,哪节“卡壳”了,都可能干扰脑供血或平衡信号,悄悄诱发头晕。
脖子第二节到第三节:脑供血的“关键开关”
脖子第二节和第三节颈椎之间的关节,是控制脑供血的重要枢纽。这里有根负责给大脑送血的椎动脉,粗细和铅笔芯差不多。如果这个关节错位或者长了骨刺,可能直接压到椎动脉,让血流变慢;还会刺激血管壁上的“压力传感器”,引发血管异常收缩,影响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供血。这种血流波动会让大脑的信号传递偶尔乱套,表现为一阵一阵的眩晕。
脖子第三节到第四节:神经血管的“十字路口”
这节颈椎是脖子神经和血管的“交汇点”,椎动脉和颈神经丛在这里缠得很密。如果这节颈椎老化(比如退变、长骨刺),可能通过三种方式引发头晕:一是压到颈神经,让后脖子的肌肉一直紧绷,越紧越缺血,形成“肌肉紧张-缺血”的恶性循环;二是影响给内耳供血的迷路动脉,导致内耳缺血;三是刺激交感神经丛,让血管收缩异常。医生观察发现,这节有问题的人,常表现为换个姿势就头晕,还带着耳鸣。
脖子第四节到第七节:最累的“活动担当”
脖子第四节到第七节是颈椎中活动最多的部位,日常承受的压力特别大——比如低头看手机,这个区域的椎间盘压力会比平时增加270%,所以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的发生率比其他节段高40%。这些结构改变可能通过三种途径引发症状:一是直接压迫交感神经,让血管异常收缩;二是干扰负责平衡的前庭神经核,导致平衡信号紊乱;三是刺激关节内的“位置感受器”,让大脑收到错误的位置信息。这些因素加起来,就会让人总觉得站不稳、平衡差。
怎么判断是不是颈椎引起的头晕?
颈椎源性头晕有几个很典型的特点,对照看看:
- 姿势一换就晕:比如仰头找东西、转头看身后时,突然出现眩晕;
- 动头时发作:比如低头捡钥匙、快速转头时,突发头晕;
- 伴随其他不适:后脑勺放射性疼痛、耳鸣、看东西模糊;
- 不动就缓解:颈部固定后(如静坐不动),头晕会减轻;
- 低头久了加重:长时间看电脑、玩手机后,头晕更明显。
做好5件事,帮颈椎“减压”
想要缓解颈椎源性头晕,关键是从日常细节入手,调整习惯:
- 姿势要“勤动”:每工作20分钟,就花20秒活动脖子(如缓慢左右转、上下仰),别一直僵着;
- 练强后颈肌肉:用毛巾辅助做抗阻训练——把毛巾套在脖子后,双手拉毛巾两端,脖子向后仰对抗拉力,慢慢增加力度,把后颈肌肉练结实;
- 脖子别冻着:尽量让颈部环境温度保持在32℃以上(比如穿高领衣、戴围巾),冷了容易让血管收缩,诱发头晕;
- 选对枕头:挑能托住颈椎的适配枕头,高度大概是肩宽的1/2(比如肩宽40厘米,枕头就20厘米左右);
- 急性发作别慌:突然头晕时,赶紧闭眼坐下,保持静止,等晕劲过去,别强行起身。
上班用电子设备,这样护颈椎
用电脑、手机时,做好这几点能减少颈椎压力:
- 屏幕抬到平视:把手机、电脑屏幕往上调,让屏幕顶部与视线平齐,别低着头看;
- 用升降桌:搭配显示器支架,让屏幕高度合适,脖子不用总低着;
- 智能装置辅助:可以用能提醒姿势的智能设备(如姿势矫正带),但关键是主动调整;
- 定时动脖子:每小时抽1-2分钟,做颈椎的多维活动(左右转、上下仰),保持关节灵活。
其实,颈椎源性头晕的核心是颈椎异常影响了脑供血或神经信号。只要从“减少压力”“增强稳定性”“避免诱因”入手,调整姿势、练肌肉、护好颈,就能慢慢缓解头晕。颈椎的“健康密码”藏在每一个小习惯里——少低头、多活动、护好颈,就能远离“一动就晕”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