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头痛,往往和不同的病理机制有关。咱们可以通过了解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神经根型这三种常见类型的发病原因,来搞清楚这些症状是怎么来的。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供血影响
椎动脉是给脑部供血的重要血管,它从颈椎的横突孔里穿过。当颈椎老化长了骨刺,或者椎间孔变窄时,就可能挤压到椎动脉,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这会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影响负责视觉的大脑区域和管平衡的前庭系统,所以会出现症状。具体表现就是变换体位(比如转头、抬头)时突然头晕,还可能跟着恶心、呕吐,或者看东西模糊、有重影。研究发现,椎动脉被压得越厉害,血流速度变化越大,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太一样。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神经调控
颈椎周围有很多交感神经,它们管着血管的收缩放松和内耳的功能。如果老化的颈椎结构(比如突出的椎间盘、骨刺)刺激到星状神经节,就会让神经信号乱掉。这些乱掉的信号会影响前庭系统,让人觉得晕,还会让自主神经(管心跳、血压这些自动功能的神经)出问题,比如心跳忽快忽慢、血压波动、耳鸣。它的发病机制挺复杂的,得结合症状一起判断。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肌肉效应
神经根被压到的话,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就会出问题,导致肌肉紧张度变高或变低。这种异常的肌肉张力会拉扯枕部的神经,还会干扰颈部的本体感觉(就是身体自己知道位置的感觉)。这些乱掉的感觉信号会影响小脑调节姿势的功能,所以会出现位置性眩晕(比如转头、低头时晕)。典型的表现是脖子僵、肩膀像触电一样痛,还有上肢麻木、无力之类的症状。
临床识别与诊断要点
如果出现和颈部活动有关的头晕,还跟着上肢麻木、痛,或者看东西有问题,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医生会一步步做检查:先拍X线片,看看颈椎的弯度和有没有长骨刺;再做CT,看椎间孔窄不窄;MRI能更清楚地看到脊髓和神经根有没有被压到。最后结合症状和检查结果才能确诊。
预防与日常管理
预防的话,要调整工作姿势,别长时间低头;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桌子;多练颈部肌肉。每工作45分钟,就起来活动5分钟脖子,保持颈椎正常的生理弯曲(像“C”形那样)。适量运动能保持颈椎稳定,但别做太用力的动作,比如猛转头、扛重物。
总之,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头痛,和不同类型的病理机制有关。不管是椎动脉被压、交感神经受刺激,还是神经根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晕或痛。平时做好预防,比如调整姿势、定期活动、练颈部肌肉,能减少发作;如果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检查,才能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