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心律不齐:成因、症状与治疗Understanding Arrhythmia : Causes, Symptoms, and Treatment …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webmd.com美国 - 英语2025-08-12 23:29:54 - 阅读时长4分钟 - 1541字
本文详细解析心律不齐的定义、症状表现、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涵盖诊断流程、生活管理建议和预防措施,重点阐述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现代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指南。
心律不齐症状病因类型风险因素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并发症预防措施健康生活方式
认识心律不齐:成因、症状与治疗

认识心律不齐

心律不齐(发音为uh-RITH-me-uh)是指心跳不规律。这意味着你的心脏跳动节奏出现异常。约1.5%-5%的人群存在心律问题。

患者可能感觉心脏漏跳了一拍、出现额外搏动或产生"扑动感"。心跳可能过快(医学称为心动过速)或过慢(称为心动过缓)。有时患者可能没有任何异常感受。

心律不齐与心律异常

这两个术语在临床中常被交替使用,实际上它们含义相同,都指心跳节奏异常。

正常心率范围

成人的正常静息心率为每分钟60-100次,部分运动员可能低至每分钟40次。最大心率通常为220减去年龄值。正常心律应呈现稳定的"咚嗒"节奏,若出现扑动或过速感,则可能存在节律异常。出现症状时,医生可能会转介电生理专家进行诊断。

心律不齐症状

心律不齐可能无症状,医生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异常心跳。典型症状包括:

  • 心悸(心跳漏拍、扑动感或"翻滚感")
  • 胸部击打感
  • 头晕或眩晕
  • 昏厥
  • 呼吸急促
  • 胸痛或压迫感
  • 乏力或疲劳
  • 焦虑
  • 视力模糊
  • 出汗
  • 心跳过速
  • 心跳过缓

心律不齐病因

即使心脏健康也可能出现心律异常,常见诱因包括:

  • 心脏疾病
  • 血液电解质失衡(如钠、钾)
  • 心脏损伤或组织改变
  • 心脏手术后恢复期
  • 感染或发热
  • 抗抑郁药、减充血剂和降压药物
  • 心脏电信号异常
  • 情绪波动、压力或惊吓
  • 酒精、烟草、咖啡因或运动
  • 糖尿病
  • 高血压
  • 新冠感染
  • 睡眠呼吸暂停
  • 甲状腺疾病
  • 焦虑症
  • 心肌病
  • 激素水平变化

心律不齐类型

根据发生位置分为:

  • 心室性:起源于心室
  • 室上性:起源于心房

按心率分类:

  • 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钟
  • 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钟

室上性心律失常

包括:

  • 房性早搏:无害的提前搏动
  • 心房颤动(AFib):心房异常收缩,心率可达400次/分钟
  • 心房扑动:常见于心脏病患者术后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突发突止的快速心律
  • 旁路传导心动过速:额外传导通路导致的异常心律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引发心悸、晕厥或心衰

室性心律失常

包括:

  • 室性早搏(PVCs):最常见的"漏跳"现象
  • 室性心动过速(V-tach):危及心脏供血的心律异常
  • 心室颤动(V-fib):需要立即除颤的急症
  • 长QT综合征:可能致命的心律异常

心动过缓

由心脏电系统异常或药物引起,包括:

  • 窦房结功能障碍
  • 心脏传导阻滞

心律不齐风险因素

包括:

  • 年龄增长
  • 遗传因素
  • 酒精、烟草和毒品使用
  •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基础疾病
  • 环境污染
  • 先天性心脏病史
  • 既往心脏治疗史

诊断方法

体检后可能进行:

  • 心电图(ECG)
  •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
  • 事件记录器
  • 植入式循环记录仪
  • 运动负荷试验
  • 影像检查(CT/MRI)
  • 超声心动图
  • 心导管检查
  • 电生理检查
  • 倾斜台试验

治疗方案

根据类型选择:

  • 药物治疗(腺苷、阿托品、β受体阻滞剂等)
  • 迷走神经刺激法(咳嗽、瓦氏动作)
  • 电复律
  • 起搏器植入
  •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 双心室起搏器
  • 导管消融术
  • 肺静脉隔离术
  • 心脏外科手术(搭桥术、二尖瓣修复、迷宫手术)

生活方式调整:

  • 健康饮食
  • 规律运动
  • 限制饮酒
  • 控制血脂血压
  • 戒烟
  • 减压管理

并发症风险

未经治疗可能引发:

  • 阿尔茨海默症和痴呆
  • 心力衰竭
  • 中风
  • 心脏骤停

驾驶注意事项

晕厥风险患者需经医生评估后决定驾驶权限。ICD植入者需停驾一周,晕厥后植入者需等待数月。商业驾驶禁用ICD患者。

预防措施

包括:

  • 定期体检
  • 健康饮食
  • 控制血压血脂
  • 戒烟
  • 保持体重
  • 规律运动
  • 压力管理
  • 限制酒精和咖啡因

重点提示

出现心律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通过全面评估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