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患者希望你了解的那些事
Things People With AFib Wish You Knew
心房颤动(AFib)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会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和中风等并发症。本文通过多位患者的亲身经历,揭示关于这种疾病的重要认知。
年轻时也可能患心房颤动
38岁的凯莉·夏普(Kelly Sharp)正在伊利诺伊州攻读社会工作硕士学位。她从20多岁就开始出现症状,虽然保持跑步习惯,但静息时仍会感到心律异常。她的心率常飙升至每分钟200次以上,"感觉就像有条鱼在胸腔里扑腾"。45岁的田纳西州警察迈克尔·特恩斯(Michael Terns)则在30多岁出现症状,每次持续4-5秒,特别是在力量训练或长跑时发作。这位前海军陆战队员形容:"感觉就像有只被困的鸟在胸口快速扑腾"。
确诊需要主动争取
夏普多次向医生强调症状后才获得转诊至心脏科医生的机会。但首位心脏科医生竟称她"太年轻不适合得心脏病",还开玩笑说需要"戒掉可卡因和减肥药"。最终她在医院急诊确诊心房颤动。
无症状患者同样存在风险
现居马来西亚的美国建筑公司总监威尔逊·李(Wilson Lee)就是无症状患者的典型。他在2018年常规体检时意外发现心房颤动。当时他仍在积极参加铁人三项赛事,保持着正常生活状态。
隐性健康损害不容忽视
69岁的StopAfib.org创始人梅拉妮·特鲁·希尔(Mellanie True Hills)指出:"心房颤动的影响只有患者才能真正体会"。她经常遭遇"你看起来不像病人""你只是反应过度"等误解。这种疾病不仅造成身体困扰,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负担,"我们经常频繁出入急诊室,承受高额医疗费用,有人因此失去工作、房产甚至家庭"。
个性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各不相同:
- 夏普通过降压药物控制症状,但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她无效
- 希尔2005年接受"迷你迷宫手术",通过微创治疗彻底消除房颤
- 特恩斯2020年第二次射频消融术后效果显著,但心率仍偏高
- 李在2020年初接受消融术后,心率维持正常数月,偶有自限性发作
生活方式调整不可或缺
特恩斯戒除咖啡因和酒精,控制食盐摄入,调整压力管理方式。李则放弃铁人三项运动,改用力量训练配合心率恢复间隔。他们都强调心理调适的必要性,李坦言:"失去年轻时的运动热情确实令人心痛"。
建立支持体系意义重大
特恩斯回忆首次严重发作的经历:那天他因过度劳累在车库修车时发作,症状持续到需躺倒在地。"看到妻子和儿子眼中的恐惧,我再也不想让他们经历这种恐慌"。他通过"心房颤动支持论坛"获得帮助,并开始分享经验。夏普、李和希尔都加入了该社群。
夏普总结道:"我们需要有勇气展现脆弱,坦诚交流患病经历。这正是我们相互理解、获得成长、建立联结的关键所在。"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