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过了个生日,早就过了对生日感到兴奋的年纪了。现在它只是提醒我身体又衰败了一年。没错,衰老就是件糟心事。很多喜剧演员都开过类似的玩笑:到了一定年龄,医生就基本不再努力帮你治病了。过了某个临界点,生活就变成无休止地弄清今天又是哪里在疼。当你带着疼痛去看医生时,他们只会耸耸肩说:"人老了就这样,没办法。"谢谢啊,哥们。但有些医生和研究人员正在做完全相反的事——他们提出衰老本身就是一种疾病,而且是可以治疗的疾病。我认为这个论点相当有说服力。今天,让我们不再"平静地走进那个良夜",来探讨如何延缓、停止甚至逆转衰老。
《默克诊疗手册》将衰老定义为"从成年早期开始的渐进、持续的自然变化过程"。变化是好事,但它接着指出"人体功能在中年早期就开始逐渐衰退"。人们会以多种方式变老:时间性衰老指实际年龄,生物学衰老指身体变化,心理性衰老则关乎行为和感受。1970年美国平均预期寿命为71岁,50年后增至77岁。你可能觉得多活7年不错,但其实不然——这些额外寿命都加在了人生末期,那时我们最虚弱也最痛苦。换言之,我们延长了寿命,却未必延长了健康寿命。例如2013至2015年,英国男性带病生存16年,女性达19年。更多人长寿也意味着更多人将面临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这不仅是个人问题,更带来社会影响:患者常需全天候照护,给社区、看护者和家庭造成经济与社会负担。当然,寿命延长也增加了患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等慢性病的风险。就像在生命最后20年玩昂贵的打地鼠游戏,直到某只"地鼠"最终要了你的命。
但如果我们转换思路呢?若不再将这些视为独立疾病,而是看作更广泛疾病——衰老病——的症状呢?我知道对许多人来说这很疯狂。衰老是自然过程,怎么可能是疾病?但癌症也是自然过程,关节炎也是。细想之下,多数疾病都是自然过程,而我们却奋力对抗它们。为何不直接对抗衰老本身?人们强烈反对寿命延长和年龄逆转的观点实在有趣。他们称其"不自然",仿佛如今的生活方式有任何自然之处。这很奇怪——为何不想要更长更健康的寿命?为何不愿少受疼痛折磨?人们似乎患上了某种"死亡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我们知道不同人衰老速度不同,不同物种也各异,显然衰老是可调控的过程,能被加速或延缓。我们正在学习如何实现这一点。
让我们先探讨衰老机制。需要说明的是,我今天讨论的许多内容源自大卫·辛克莱的《寿命》一书。这位哈佛衰老研究专家拥有独特见解,值得一读。目前没有统一的衰老理论,除辛克莱稍后将提出的理论外。一种假说认为DNA损伤导致衰老,也有理论指向DNA突变或自由基作用。但多年过去,这些理论大多已被摒弃。如今衰老通常归因于数种细胞过程:端粒磨损、DNA损伤引发的基因组不稳定、线粒体功能障碍、衰老细胞积累及干细胞耗竭。研究人员正针对这些特定细胞层面进行干预,以期延缓衰老,从而缓解衰老引发的疾病,甚至推迟所有死亡。这或许能增加健康寿命,但未必延长总寿命。要实现后者,我们需要找到衰老的单一原因。
这就回到大卫·辛克莱的理论——衰老信息理论。他在书中指出生物学存在两类信息:基于有限取值的数字信息(如DNA)和通常称为表观基因组的模拟信息(通过非遗传方式传递的可遗传特征)。DNA存储遗传信息(数字信息),而染色质结构存储表观遗传信息(模拟信息),后者指导受精卵发育成完整人体。另一种比喻是:若基因组是计算机,表观基因组就是软件。辛克莱还用刮花DVD作类比:DVD随时间积累划痕导致无法播放,但信息仍存于划痕之下;若抛光修复(我常这么做),它又能完美运行。表观基因组同理——微小"划痕"随时间累积,导致细胞过程退化,我们称之为衰老。
但如何"抛光"表观基因组?原来我们拥有专司此职的基因,称为长寿基因或活力基因,它们与身体"生存电路"相连,自地球生命起源就已存在。生命渴望生存,当资源匮乏时,这些生存基因启动并帮助身体修复。艰难时期它们让身体"蛰伏",安逸时期则指令细胞快速生长繁殖。
其中一种长寿基因名为"雷帕霉素靶蛋白"(TOR),在哺乳动物中称为"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压力状态下,mTOR通过增强DNA修复、减少衰老细胞炎症及分解旧蛋白质来提升生存率;情况良好时,则通过调控蛋白质合成促进细胞生长。记住mTOR这个关键点。
另一种长寿基因是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要理解AMPK,先回顾细胞能量机制:细胞以ATP分子化学键形式获取能量。进食后,消化过程将食物分解为细胞可用的基本分子,其中ATP(三磷酸腺苷)就是携带能量的核苷酸——腺苷连接三个磷酸基团。ATP进入细胞后,细胞剥离两个磷酸基团释放能量,剩余单磷酸基团将ATP转化为AMP(一磷酸腺苷)。细胞需稳定ATP供应维持功能,当ATP转化为AMP增多时,AMPK基因便启动,指示身体从脂肪和糖原等储存源获取能量。简言之:细胞中高浓度AMP激活AMPK基因。年轻时AMPK水平高,所以我们年轻时易燃脂;但随年龄增长其水平下降。AMPK激活的额外益处是能通过减少氧化损伤和抵抗细胞衰老来延缓衰老。所谓衰老细胞就像"僵尸细胞"——虽存活但无功能,只会释放引发各种问题的炎症信号。而AMPK激活能通过自噬过程清除这些细胞。所以AMPK既能燃脂又能"杀僵尸"。
如何激活AMPK成为性感的"僵尸猎人"?方法之一是限制热量摄入。少吃?虽显而易见,但若不想挨饿,还有药物可选。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它能激活AMPK,模拟热量限制的益处而不减少实际摄入。它还能提升运动表现、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胆固醇。最棒的是价格低廉(但在美国需处方)。
最后是去乙酰化酶家族(SIRT1-SIRT7),它们在细胞存活、代谢及DNA修复中起关键作用。近期热议的NAD+补充剂正是为此设计——去乙酰化酶依赖NAD+,且可通过低热量/低氨基酸饮食或运动激活。综上,mTOR、AMPK和去乙酰化酶是辛克莱提出的三大长寿通路。它们在压力时期进化出保护机制,一旦激活,"生物体将更健康、抗病力更强且寿命更长"。该理论认为长寿关键在于让身体持续处于轻微压力状态。
这听起来不有趣,但还有其他方法。首先是间歇性禁食:要激活AMPK就得饥饿,即定时不吃。最流行的是"16-8饮食法"——禁食16小时,8小时内进食。有人中午开吃、晚8点结束;我通常下午2点开始、晚10点结束,因我常熬夜。还有"5:2饮食法"要求每周两天减少75%热量摄入。研究显示间歇性禁食可降血压、减体脂、控体重。虽有新研究表明其减肥效果不如预期,但抗衰老方面证据确凿。
另一方法是低温激活去乙酰化酶。低温激活棕色脂肪(含更多线粒体的特殊脂肪),帮助寒冷中维持体温,并因身体处于压力状态而辅助DNA修复。这正是许多人推崇冷水澡的原因——虽然我得坦白:这对我太难了。我试过冷水澡但坚持不了,不过棕色脂肪主要分布在肩胛之间,每天敷冰袋片刻也能产生类似效果。
最后是运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和心理健康,还能保护端粒(染色体末端保护结构)。好消息是无需整天锻炼:每天15分钟运动可降低45%心脏病风险。目标是运动到气喘吁吁难以说话的程度,每天10-15分钟就足够产生效果。
我知道很多人想问:有药丸可代替吗?确实有些药丸正在研究中,但必须声明——我不是医生,所述内容非医疗建议,仅为研究中的补充剂信息。
首先是NMN(烟酰胺单核苷酸),作为NAD+前体物质。补充NMN后,身体将其转化为NAD+。NAD+对代谢至关重要,与线粒体能量调节、炎症和氧化应激相关,且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近期热议的还有白藜芦醇,存在于花生、浆果、葡萄等植物中,具有抗糖尿病、抗肥胖、抗氧化及调节葡萄糖代谢等健康益处。
其他有前景的药物包括前述二甲双胍和雷帕霉素。雷帕霉素相当有趣——它最初发现于复活节岛(岛上立有巨石像)的细菌中,因此得名(复活节岛波利尼西亚语名"拉帕努伊")。多年来它作为移植患者的免疫抑制剂使用,直到研究发现其抗衰老特性。还记得前文提到的触发DNA修复的mTOR基因吗?"mTOR"即"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这正是该基因的命名由来。雷帕霉素能触发DNA修复并延长寿命,小鼠实验成果惊人,但作为免疫抑制剂可能产生不良反应,使用需格外谨慎。
研究仍在继续,这些方法或许能多给你几年寿命,让你等到更突破性的技术。如今我们已能编辑基因,未来或许能随心所欲开启这些过程——无需禁食,不用洗冷水澡。辛克莱书中有个更大胆的设想:未来可能改造基因植入"年龄逆转触发器",服用特定抗生素即可激活。设想是编辑基因后,用病毒载体将其散布全身;当衰老问题出现时,服用抗生素触发逆转机制,身体暂时逆龄生长——精力更充沛、关节更强健、皮肤更紧致、白发复黑。达到理想生理年龄后停用抗生素,重新正常衰老。如此循环往复。这听似科幻,但他们已在小鼠身上实践。
若真想逃避死亡,还有低温生物学(我曾专门拍过视频)。目前我们远未达到让液氮冷冻身体成功复苏的水平,诚实说成功率很低。但2019年,马里兰大学科学家首次将人类置于悬浮动画状态:通过冰盐溶液替代血液,将大脑迅速冷却至10°C以下(50°F),为大失血患者争取手术时间。患者一度"死亡"——脑与心跳静止,随后被成功复苏。生与死的界限已变动数百年,如今我们确实能将人短暂置于悬浮状态。虽然目前仅限短时,但30或50年后……
关键在于,衰老研究仍处起步阶段。令人惊讶的是,专注此领域的研究人员如此稀少,但这种状况正快速改变。抗衰老研究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因为如视频开头所述,人们对衰老的认知正从"必然发生之事"转向"可治疗之病"。今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修订版正式生效,这是重大突破。ICD是临床诊断、流行病学及健康管理的国际标准,为每种疾病分配代码。将衰老相关疾病首次纳入ICD扩展代码意义重大——这不仅为研究提供资金支持,还使保险公司能覆盖抗衰老疗法。或许不久后,二甲双胍将被专门处方用于抗衰老治疗。
常有人说我近期频道内容过于悲观。那么这样如何:未来20年人类寿命延长将迎来重大突破。你或许不能永生,但寿命可能远超预期。最后留个思考题供大家评论区讨论:许多人认为人类寿命延长会很糟糕——人口过剩、世界无法承载、经济劳动力问题(人们永不退休)等。这些都是有趣观点且有其对立面,但我只想问:若人们真要承受自身生活方式的后果,行为会有多大不同?我常听人轻视气候变化,说"最坏影响发生时我早死了"。若我们必须亲身经历呢?若意识到这将影响自己余生而非后代呢?行为会改变吗?这种改变能否造就更美好社会?期待你的见解。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