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用药要警惕!5大误区不规避麻烦大啦!
近期,一则令人揪心的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长期习惯在饭后服用抗菌药,结果导致药物疗效大打折扣,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健康问题。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用药安全隐患比例不容小觑,这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中国老年健康医疗发展报告》指出,因老年人用药不当导致住院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可见,老年人必须打破“饭后吃药”的传统认知,规避5大用药误区,才能保障用药安全与疗效。
误区1:“饭后吃药”并非万能法则
很多老年人认为“饭后吃药”能保护胃黏膜,所以不管什么药都在饭后吃。其实,这种传统观念存在很大误区。不同类型的药物对服药时间有不同要求,有的需要空腹服用,有的要随餐服用,还有的适合餐后服用。 从科学原理来看,胃排空速率和药物吸收曲线密切相关。比如抗菌药和降糖药等不同剂型,对服药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以甲状腺药为例,它需要空腹服用,这样才能保证药物被充分吸收;而二甲双胍则要随餐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反应。 为了帮助老年人正确服药,下面提供一份“药物类型 - 正确时间”对照表:
- 甲状腺药:空腹服。
- 二甲双胍:随餐服。 同时,查看药品说明书也很重要,要点如下:注意查看【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部分,明确服药时间和特殊要求。
误区2:擅自调整剂量或停药
前段时间,有位高血压患者自行减少药量,结果引发了脑梗。这是因为药物剂量和血药浓度呈正相关,自行减药会导致血药浓度不足,无法有效控制病情。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表明,慢性病患者自行停药会使死亡率显著提升。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在症状波动期,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进入稳定期后,也不能擅自调整剂量,剂量调整必须经过医生评估。
误区3:多药联用的潜在风险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复杂,多药联用可能会带来潜在风险。通过药物代谢酶抑制/诱导的动态示意图可以看出,抗生素与降压药联用可能会引发血压骤降。这是因为抗生素可能会抑制或诱导某些药物代谢酶,影响降压药的代谢,导致血压异常。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建立“用药清单核对法”。具体做法是记录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并标注成分,这样可以清晰地了解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同时,推荐使用用药管理工具辅助监测用药情况。
误区4:饮料送药的代谢干扰
《药学进展》曾报道过西柚汁与降脂药相互作用导致横纹肌溶解的病例。这说明饮料送药会对药物代谢产生干扰。此外,对比温水与牛奶送药的pH值可以发现,它们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不同。牛奶送药可能会降低某些药物的疗效。 以下是一份“安全送药饮品指南”:
- 温水:是最安全的送药饮品,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 淡盐水:在某些情况下,如补充电解质时,可以用淡盐水送服药物。 需要禁用的饮品及原因如下:
- 西柚汁:会影响药物代谢,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 牛奶: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降低药效。
误区5:破坏药物剂型结构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控释片整片服用和掰开服用后的药物释放曲线有很大差异。掰开服用会导致血药浓度骤升,可能引起心悸等症状。这是因为控释片的特殊结构被破坏后,药物会快速释放,使体内血药浓度突然升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设计了“特殊剂型用药口诀”:
- 肠溶片:不可嚼,防止药物在胃中提前释放。
- 缓释片:整片服,保持药物缓慢释放。 同时,通过识别药片形状来区分特殊剂型。
结语
老年人用药安全至关重要,我们要总结这5大误区的规避要点。用药安全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协作,在此呼吁大家建立“用药安全三步法”:首先,仔细核对药品说明书;其次,记录用药清单;最后,定期复查。子女也要多关注老人的用药行为。本文依据《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相关内容撰写,希望能帮助老年人正确用药,保障健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