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禁食对肠道健康的作用
禁食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避免进食,有时还包括饮料。数千年来,许多文明出于宗教、文化、政治或健康等原因实践禁食。而间歇性禁食则采用交替进食与禁食的饮食计划,主要用于减重及其他健康目的,在21世纪尤其是社交媒体兴起后广受欢迎。
间歇性禁食有多种类型:隔日禁食指每隔一天正常进食,中间日摄入不超过所需热量的25%(例如维持体重需2000卡路里者仅摄入500卡路里);周期性禁食涉及更长禁食期,最常见的是5:2法,即5天正常进食后接2天摄入约25%日常热量(例如5天2000卡路里后接2天500卡路里);限时进食则限定每日进食时段,如16:8法(禁食16小时、进食8小时,例如仅在中午至晚上8点进食)或单餐法(OMAD),即1小时内完成单餐并禁食23小时(例如仅在下午5点至6点进食)。
与多数饮食方案不同,间歇性禁食聚焦于何时进食而非吃什么。
间歇性禁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改善肠道健康,但对胃肠疾病患者建议前需谨慎评估其作为干预手段的有效性。
禁食能否改善肠道健康?
现有证据尚不明确:部分研究表明间歇性禁食与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1)存在关联——这是肠道健康的关键指标;其他研究则未发现益处。
某些实践者声称采用上述禁食方法后消化功能改善、胃肠道症状减轻。原因可能包括:禁食促进准备更均衡的餐食以维持饱腹感至下一餐;减少摄入潜在肠道刺激物的机会;禁食期可能激活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移行性复合运动是一系列在肠道迁移的电波,通过推动肠道内容物保持肠道清洁(2)。它有助于预防便秘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当小肠细菌过量繁殖时,会引起腹痛、腹胀、胀气、便秘和/或腹泻等症状(3)。允许MMC周期性运作可降低细菌从大肠向小肠移位的风险。
禁食需谨慎应用的情况
以下人群应避免禁食:饮食失调患者或既往有异常进食模式者(可能助长限制性行为及对食物的负面认知);儿童、运动员、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需持续摄入热量以满足生长与代谢需求)。
任何禁食形式都可能难以保证充足纤维摄入。纤维不足将影响肠道菌群营养供给并增加便秘风险。
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常在一次性大量进食后出现症状,而禁食后进食窗口期易因极度饥饿导致暴食,可能引发腹痛或腹胀。
炎症性肠病(IBD)的研究结果亦存在矛盾:部分研究显示禁食会加重病情(4),另一些则表明症状改善(5)。缓解期需注重均衡营养与储备,发作期则需预防营养不良、减轻炎症并促进黏膜愈合。若禁食阻碍上述目标实现,则不应作为饮食方案。
结论
间歇性禁食在某些情境下可能促进肠道健康,但其他情况下或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关于其与肠道健康的研究数量有限且结论矛盾。未来需深入探究其具体利弊。若您考虑尝试禁食,请务必咨询注册营养师以确保饮食营养全面。
(1)Isa P等. 间歇性禁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人类研究系统综述. 《营养学前沿》. 2024; 11:1342787;Junhong S等. 斋月相关间歇性禁食对肠道菌群的重塑. 《美国临床营养杂志》. 2021; 113(5):1332-1342.
(2)Toku T.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其机制与临床意义. 《平滑肌研究杂志》. 2013; 49:99-111.
(3)Pimentel M等. ACG临床指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美国胃肠病学杂志》. 2020; 115(2):165-178.
(4)Mohamed N等. 斋月间歇性禁食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炎症标志物、疾病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前瞻性队列研究. 《BMC胃肠病学》. 2022; 22:203.
(5)Angel R等. 间歇性禁食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医学》(考纳斯). 2023; 59(8):1453.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