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年平均服用约70片扑热息痛,这种药物在数千家商店均可随意购买。但它每年导致英国250人死亡,绝非表面看来那般无害。
尽管唐纳德·特朗普声称扑热息痛会导致自闭症的说法已被驳斥,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期使用扑热息痛会增加心脏病发作、肝衰竭等各类风险。博尔顿橡树家庭诊所的全科医生海伦·沃尓博士表示,虽然扑热息痛易于获取且是许多人的首选止痛药,但其风险不容低估。
"扑热息痛绝非100%安全,"她告诉《星期日太阳报》健康版,"任何药物都存在风险。现有证据显示,长期服用扑热息痛的风险可能比我们原先认知的更高。"
这种诞生于1877年美国的药物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药品,也是最流行的止痛药。它用于治疗从痛经到牙痛的轻中度疼痛及发热,但其广泛应用和家庭常备的特性也伴随特定危险。
沃尓博士指出:"它如此知名、易得且常用,人们误以为它就像在薯条上撒盐一样安全。使用者默认它简单无害,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若按说明使用,短期服用通常安全;然而关于长期使用引发问题的研究证据持续涌现。"
诺丁汉大学研究发现,针对骨关节炎等慢性病使用扑热息痛会增加胃肠、心血管和肾脏问题风险。开展该研究的张伟亚教授表示:"由于其公认的安全性,扑热息痛长期被推荐为骨关节炎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我们发现长期使用与消化性溃疡、心力衰竭、高血压及慢性肾病风险上升相关。鉴于其止痛效果有限,将其作为一线止痛药的使用需慎重考量。"
圣保罗大学另一项研究将扑热息痛与儿童牙釉质缺陷关联。科学家发现该药物可能导致牙齿变色、质地变软、多孔化,从而更易产生龋齿和敏感问题。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研究还表明,孕期服用扑热息痛的母亲,其子女三岁时出现睡眠和注意力问题的概率高出20%。
更严重的潜在危害在长期服用时显现。《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研究发现,含钠的溶解型扑热息痛显著增加高血压患者及非高血压患者的心脏病发作、中风、心力衰竭和死亡风险。南澳大学研究则指出,扑热息痛与布洛芬联用可能加剧抗生素耐药性——英国每年因此致死35,200人, NHS年损失1.8亿英镑。首席研究员里蒂·文特副教授解释:"当细菌暴露于含布洛芬和扑热息痛的特定抗生素时,会产生更多基因突变,加速生长并高度耐药。两种药物均激活细菌防御机制,降低抗生素有效性。"
爱丁堡大学研究显示,长期服用扑热息痛(约每日八片,即NHS推荐最大剂量)会增加高血压患者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沃尓博士认为,这些发现可能促使临床医生重新评估该药物的长期安全性。
意外过量风险
扑热息痛以片剂、胶囊、糖浆、粉末和栓剂形式存在,单剂成本低至6便士。NHS建议每次服用一至两片,24小时内不超过四次。"每片通常500毫克,即使轻微超量也会显著提高风险,"沃尓博士强调。短期头痛可能只需服用一两天,但部分慢性病患者可能连续服用多年。
英国每年约9万人因扑热息痛过量前往急诊,其中部分属意外。沃尓博士解释:"问题在于其他非处方药如Lemsip也含扑热息痛。它常被用于止咳、感冒和鼻窦药物中,人们常未意识到这点,导致意外超量。"
数据表明扑热息痛是英国药物过量主因,致死150至250人。
母亲警示:15岁女儿因扑热息痛意外过量身亡
15岁爱丽丝·克拉克的母亲乔安妮·加西亚-迪亚斯正推动紧急立法改革。2024年12月,爱丽丝在多塞特郡家中服药后病倒,其母当时居家办公照顾生病并抱怨胃痛的女儿。此次过量属分次服用,导致急性肝衰竭症状延迟且易被误诊为普通疾病。
当爱丽丝突然意识混乱、言语含糊、记不起兄弟姓名时,事态严重性才显现。送医途中,乔安妮接到女儿朋友的震惊来电,得知爱丽丝两天前已服用致死剂量扑热息痛——但乔安妮确信女儿无意自杀。"我们相信爱丽丝并未意识到行为的严重性,或不知服用大量扑热息痛会致命,"她说。尽管她曾告知多名同伴服药,但无人告知成人。
爱丽丝因急性肝衰竭接受透析,但医生未能挽救其生命。她在家人陪伴下突发心脏骤停离世。乔安妮现呼吁采取行动,要求将该非处方药移出超市货架仅限药房销售,并敦促家长锁好药品、提高对过量服药需立即求助的认知。
沃尓博士强调:"医学界早已知晓扑热息痛过量可迅速致命并导致肝损伤。人们对此已有些麻痹大意。令人担忧的是,多项研究显示即使按正确剂量长期服用也可能存在问题。关键不在于常规剂量,而在于使用时长。另需注意的是,疼痛时人们易忘记上次服药时间,或为缓解疼痛而超量服用。"
她认为持续研究将改变该药物的处方和使用方式。"我们仍在调查长期使用对健康的潜在代价:多大剂量过量?应使用多久?确切风险与收益是什么?哪些人群风险最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尚未完全解答,但全科医生可能更注重权衡利弊。扑热息痛微弱的止痛效果能否抵消这些研究揭示的多重风险?"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