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近80年研究证实:融入社群助人延年益寿且更幸福
当科学家们在1938年大萧条时期开始追踪268名哈佛大二学生的健康状况时,他们希望这项纵向研究能揭示健康幸福生活的线索。结果远超预期。
作为全球持续时间最长的成人生活研究之一——哈佛成人发展研究,研究人员在近80年间追踪这些"深红男儿"的幸存者,收集了海量身心健康数据。在最初作为格兰特研究招募的哈佛队列中,仅19人存活至今,均年逾九旬。其中不乏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约翰·F·肯尼迪和《华盛顿邮报》长期主编本·布拉德利(因当时哈佛学院全为男生,女性未纳入初期研究)。
此外,科学家将研究扩展至这些男性的后代,现达1300人且年龄在五六十岁,旨在探究早年经历如何随时间影响健康与衰老。部分参与者成为成功商人、医生、律师,也有陷入精神分裂或酗酒困境,但人生轨迹并非注定。
"孤独会致命,其危害力等同于吸烟或酗酒。"麻省总医院精神病学家罗伯特·瓦尔丁格强调。
数十年间,对照组持续扩充。1970年代,456名波士顿市区居民作为格鲁克研究的一部分加入,其中40人仍健在。十余年前,研究人员将格兰特与格鲁克研究对象的妻子纳入调查。
多年追踪参与者健康轨迹及整体生活——包括事业婚姻的成败——得出惊人结论,不仅令研究者震撼。"出人意料的是,人际关系质量及其带来的幸福感对健康具有强大影响力,"研究主任、麻省总医院精神病学家兼哈佛医学院教授瓦尔丁格指出,"照顾身体固然重要,但维系人际关系亦是自我关怀。这才是真正启示。"
研究揭示,亲密关系比金钱或名望更能维系终生幸福。这些纽带使人抵御生活不满,延缓身心衰退,且比社会阶层、智商甚至基因更能预示长寿幸福人生。该结论在哈佛队列与市区参与者中均普遍适用。
"在50岁时对人际关系最满意的人,在80岁时健康状况最佳,"瓦尔丁格与其妻子詹妮弗·斯通共同指出。
这项长期研究主要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早期通过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近期则由国家老龄化研究所支持。研究人员分析大量医疗记录及数百次面对面访谈和问卷,发现男性蓬勃发展的人生与其家庭、朋友、社区关系存在强关联。多项研究表明,50岁时人际关系满意度比胆固醇水平更能预测身体健康状况。
"当我们整合50岁时掌握的所有信息,决定其老年健康状况的并非中年胆固醇水平,"瓦尔丁格在热门TED演讲中阐释,"而是人际关系满意度。50岁时人际关系满意度最高者,80岁时健康状态最佳。"他2015年题为《美好人生何在?幸福感最长研究的启示》的演讲已获1300万次观看。
研究还发现婚姻满意度对心理健康具有保护效应。某项子研究显示,80年代拥有幸福婚姻者即使在身体疼痛加剧的日子,情绪仍不受影响;而不幸婚姻者则同时承受更多身心痛苦。
"维系温暖关系者寿命更长且更幸福,"瓦尔丁格表示,"孤独者往往早逝。孤独会致命,其危害力等同于吸烟或酗酒。"研究指出,长寿且健康者避免过量烟酒,而社会支持强劲者衰老时精神衰退更少。
近期研究中,对伴侣有安全感的女性在两年半后抑郁程度更低、关系更幸福,且记忆力优于婚姻冲突频繁者。
"研究伊始,无人关注共情或依恋。但健康老化的关键在于:关系、关系、还是关系。"精神病学家乔治·瓦伦特强调。
"良好关系不仅保护身体,更守护大脑,"瓦尔丁格在TED演讲中指出,"这些关系无需始终顺遂。某些八旬夫妇可能日日争执,但只要在困境时确信彼此可靠,争吵便不会损害记忆。"
研究人员认为,衰老始于出生,各阶段都应注重自我养护。"衰老是连续过程,"瓦尔丁格说,"30岁起就能观察到健康轨迹的差异,早年妥善自我养护可为衰老铺就更好路径。我最佳建议是:'像需要使用百年那样呵护身体',因为你很可能需要它。"
该研究历经四位主任,其任期反映时代医学观念变迁。首任主任克拉克·希思(1938-1954年)主导时期,研究体现当时遗传决定论思潮,早期研究者认为体质、智力与性格决定成人发展,曾详测颅骨、眉弓、痣斑,深度记录器官功能,通过脑电图检测脑活动,甚至分析笔迹。
如今,研究人员采集血液进行DNA检测,用MRI扫描仪观察体内器官组织——这些在1938年堪称科幻。某种程度上,研究本身即是一部生命变迁史。
预测健康老化的六大要素
(据乔治·瓦伦特《健康老龄化》著作,基于哈佛男性长期研究观察)
- 身体活跃
- 生活习惯:避免酗酒与吸烟
- 处世态度:具备应对人生起伏的成熟机制
- 健康体重
- 稳定婚姻
1966年加入团队的瓦伦特于1972-2004年主持研究。作为受训精神分析师,他强调人际关系作用,最终确认其对长寿幸福生活至关重要。在《健康老龄化》中,他指出预测哈佛男性健康老化的六大要素:身体活动、无酗酒吸烟、成熟应对机制、健康体重及稳定婚姻。对市区男性而言,教育程度是额外要素。"市区男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瓦伦特写道,"越可能戒烟、合理饮食并适度饮酒。"
瓦伦特研究突显这些保护要素在健康老化中的作用——要素具备越多,长寿幸福概率越高。"研究伊始无人关注共情或依恋,"他表示,"但健康老化的关键是:关系、关系、还是关系。"
研究显示,基因与长寿祖先对寿命的影响不如中年关系满意度重要——后者现已被公认为健康老化的重要预测指标。研究还推翻"30岁后性格如石膏定型"的旧观念。
"二十多岁明显'一塌糊涂'者,最终可能成为杰出八旬老人,"瓦伦特指出,"反之,酗酒与重度抑郁可能让人生起点优异者最终'一塌糊涂'。"
作为第四任主任,瓦尔丁格将研究扩展至原始对象的妻子及子女(第二代研究),并希望推进至第三、四代。"这种长期研究恐难复制,"他说,"但仍有更多待解之谜。"
"我们正探究压力管理方式,及其身体是否长期处于'战斗或逃跑'状态,"瓦尔丁格解释,"我们想弄清艰难童年如何跨越数十年,在中晚年损害身体机能。"
2018届人类与进化生物学专业学生Lara Tang最近以研究助理身份加入团队。她在课堂观看瓦尔丁格TED演讲后深受触动。"这激励我深入研究成人发展,"Tang表示,"我想探究童年经历如何影响后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幸福感。"
当被问及研究启示时,身为禅宗牧师的瓦尔丁格表示自己如今每日练习冥想,并在人际关系中投入更多时间精力。"人易陷入孤立,被工作裹挟而忘记'许久未见老友',"他说,"所以我比以往更重视维系人际关系。"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