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球超过6400万人患有心力衰竭(HF),且这一数字持续增长。急性心力衰竭(AHF)是65岁以上患者住院的首要原因,与高死亡率和再入院率相关。AHF可能在非心脏手术后作为继发性并发症出现,其死亡率高达1年内44%,需特别关注。本共识总结现有证据,涵盖术前风险评估、围术期监测及治疗策略,强调通过避免血容量超负荷、维持电解质平衡及合理使用心脏生物标志物改善预后。
流行病学与预后
发病率
全球非心脏手术后AHF发病率差异显著(0.9%-19%),主要因研究设计和诊断标准不统一。一项纳入3387例中高危手术患者的研究显示,术后AHF发生率为1.2%;而针对45岁以上患者的大型研究显示,总体发生率2.5%,急诊手术患者可达4.5%。年龄、血管手术、胸外科及骨科手术均为高危因素。
预后
AHF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达44%(无AHF患者为11%),且52%的急性慢性心衰患者死亡,36%新发AHF患者死亡。此外,15%患者需1年内再住院治疗。
病理生理机制
术后AHF的发生是基线心脏疾病(底物)、手术刺激(触发因素)及放大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 神经内分泌反应:手术激活交感-肾上腺轴,导致肾上腺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升高血压和心率,同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导致水钠潴留。
- 免疫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IL-1β、IL-6、TNFα等促炎因子,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 凝血系统失衡:术后出现高凝状态,炎症因子增强凝血并抑制抗凝机制。
- 麻醉影响:吸入麻醉药降低血管阻力,静脉麻醉药如丙泊酚具有抗炎作用,但可能诱发低血压。
特定手术类型(如胸外科手术相关房颤、血管手术合并冠心病、骨科手术合并HFpEF)增加AHF风险。
术前评估与管理
已知心衰患者
慢性心衰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时,死亡率显著升高:择期手术3%(30天)、16%(1年),急诊手术更达14%(30天)。术前需通过NYHA分级、LVEF评估、高敏肌钙蛋白(hs-cTn)及利钠肽(NPs)检测进行风险分层,推荐使用Andersson评分(AUC 0.79):
- 评分<5分:死亡率<2%
- ≥20分:死亡率>50%
已知HF患者需术前优化药物治疗,包括继续使用ACEI/ARB,争议点在于SGLT2抑制剂需术前停药3天以避免酮症酸中毒风险。
未知心衰的高危患者
近半数术后AHF患者术前未确诊HF。通过术前BNP/NT-proBNP检测(阈值见表3)及超声心动图可识别隐匿性HF。
术后监测与诊断
术后AHF易被误诊为术后恶心、疲劳或疼痛,诊断需结合:
- 临床症状:呼吸困难、颈静脉压升高、湿啰音
- 利钠肽水平升高(NT-proBNP>900 ng/L)
- 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VEF)
- 区分肺炎、肺栓塞等鉴别诊断
治疗策略
术后AHF管理遵循急性心衰指南,需注意:
- 容量管理:静脉呋塞米(1 mg/kg静脉推注)联合螺内酯预防低钾血症。
- 血流动力学支持:根据血压选择血管活性药(表4):
- 收缩压≥110 mmHg:硝酸甘油、尼可地尔
- 心输出量不足:多巴酚丁胺、左西孟旦
- 右心衰竭处理:避免低血压,必要时使用一氧化氮或前列腺素类肺血管扩张剂。
术后早期重新启用SGLT2抑制剂需谨慎,建议术后1-2天恢复用药,并监测酮症酸中毒风险。
知识空白与未来方向
- AHF术后NP诊断阈值尚未明确。
- SGLT2抑制剂暂停与恢复的最佳时机需进一步研究。
- 围术期NP监测对早期诊断的价值。
-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如电子病历预警)的应用前景。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