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后动脉中风:背景、解剖与流行病学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Stroke: Background, Anatomy, Epidemiology

心脑血管 / 来源:emedicine.medscape.com美国 - 英语2025-08-27 20:54:30 - 阅读时长2分钟 - 920字
本文系统阐述了大脑后动脉中风的神经解剖基础、流行病学特征及病理生理机制,详细解析了该类型中风的临床表现分型、预后评估体系及最新治疗指南,结合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揭示了不同年龄群体的发病特征及康复干预策略。
大脑后动脉中风神经血管解剖动脉源性缺血性中风神经系统症状神经康复治疗缺血性中风流行病学血管风险因素致残率致死率
大脑后动脉中风:背景、解剖与流行病学

背景

大脑后动脉(PCA)中风的发生频率低于前循环中风。[1] 理解PCA中风需要掌握神经血管解剖结构及该区域结构-功能关系。明确中风发病机制对预防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2] 本文重点讨论PCA供血区的动脉源性缺血性中风。(见下图)

无对比剂头颅CT扫描显示亚急性期左侧大脑后动脉(PCA)梗死。 脑部CT扫描显示右侧枕叶低密度区域,符合近期PCA缺血性梗死特征。

神经元对氧和葡萄糖的中断耐受时间极短,约6分钟后即发生不可逆细胞死亡。梗死灶包含中央坏死核心及周围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带。PCA中风可产生广泛的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视觉和感觉功能障碍。总体而言,其导致的慢性残疾程度低于前循环或基底动脉系统中风。

积极的神经康复治疗至关重要,因中风后神经可塑性持续存在。早期团队协作干预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帮助预防并发症。

解剖

大脑后动脉起自基底动脉分叉部,供应枕叶、后内侧颞叶、丘脑、中脑上部及胼胝体后部。约20-30%的病例存在胎儿型PCA变异,此时PCA起源于颈内动脉,通过较小的P1段与基底动脉系统连接。[3]

PCA分为四个节段:P1段(基底动脉分叉至后交通动脉[PCOM])、P2段(PCOM至中脑后方)、P3段(四叠体段,绕中脑向后走行)和P4段(皮质支)。

Percheron动脉是一种罕见变异,单支动脉起自一侧PCA,供应双侧丘脑内侧部及中脑嘴部。阻塞可导致双侧丘脑内侧梗死,常伴中脑受累。[4]

流行病学

在美国,PCA中风约占所有缺血性中风的5-10%。[5] 尽管中风仍是成人致残首要原因及全美第五大致死原因,但单纯PCA中风致死率较低。当梗死累及脑干,特别是基底动脉闭塞时,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中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主要与血管风险因素累积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非西班牙裔黑人发病率显著高于非西班牙裔白人和西班牙裔人群,尤其在年轻人群中。部分研究显示西班牙裔患者虽初始发病率较低,但复发率和致残率较高。[5]

Tufts大学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的后循环中风登记研究显示,PCA中风平均发病年龄为60.5岁,男性占63%。[6] 近期登记数据证实,后循环中风可累及两性,且多发生于老年人群。5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