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凝状态在钝性脑血管损伤相关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The role of hypercoagulability in ischemic stroke associated with blunt cerebrovascular injury - ScienceDirect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sciencedirect.com美国 - 英语2025-08-26 00:16:42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19字
本研究通过分析38例钝性脑血管损伤(BCVI)患者的临床数据,发现高凝状态与缺血性卒中风险显著相关。血栓弹力图(TEG)显示R值降低(3.7 vs 4.3,p=0.040)、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197.9 vs 282.1,p=0.049)及PTT缩短(23.5 vs 27.8,p=0.039)均可作为卒中的独立预测指标,而传统Biffl分级系统无显著预测价值。研究建议将TEG纳入BCVI患者初始评估流程,以指导抗凝治疗决策。
高凝状态钝性脑血管损伤缺血性卒中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预测价值抗凝治疗风险分层
高凝状态在钝性脑血管损伤相关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

摘要

背景

缺血性卒中是钝性脑血管损伤(BCVI)后罕见但后果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旨在通过血栓弹力图(TEG)及凝血功能检测评估高凝状态对BCVI相关卒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10-2023年间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三级创伤中心收治的38例BCVI患者,均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TEG检测。主要终点为BCVI责任血管区域内的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诊断效能分析。

结果

38例患者中男性占57.9%(22例),中位年龄51岁。17例(44.7%)因机动车事故受伤,7例(18.4%)发生BCVI相关卒中。卒中组TEG参数显示R值显著降低(3.7[2.45-4.15] vs 4.3[3.75-4.8])、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197.9±62.7 vs 282.1±103.9)、APTT缩短(23.5[22.8-26.4] vs 27.8[26.2-35.0]),P值均<0.05。ROC分析显示R值(AUC=0.75)、纤维蛋白原(AUC=0.75)、PTT(AUC=0.76)对卒中有良好预测效能,而Biffl分级系统AUC仅为0.48。

结论

BCVI患者中高凝状态显著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建议将TEG纳入初始评估流程,通过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优化抗凝治疗时机。

引言

BCVI约占钝性创伤的1%,其相关卒中发生率差异显著:未治疗的高位颈动脉损伤可达64%(文献[1]),而低位损伤仅6%(文献[2])。尽管抗凝治疗可降低卒中风险(文献[3]),但常因合并颅脑损伤而受限。传统Biffl分级系统因预测效能存疑(文献[4-5]),亟需新的生物标志物指导治疗。

血栓弹力图(TEG)通过实时监测血液黏弹性变化(反应时间R值、凝血时间K值、α角、最大振幅MA、30分钟溶解率Ly30),可全面评估凝血功能。本研究假设:TEG参数可作为BCVI患者卒中的有效预测指标。

方法

研究经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OHSU)伦理委员会批准(IRB号:未提供)。纳入标准:18-90岁BCVI患者,201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收治于OHSU创伤中心(美国外科医师学会认证的I级创伤中心)。通过CT血管造影确诊BCVI,提取电子病历及创伤数据库信息。

结果

共筛查764例患者,38例符合纳入标准。中位年龄50.97岁,男性占比57.9%。17例(44.7%)为机动车事故所致,7例(18.4%)发生缺血性卒中。

讨论

BCVI相关卒中预防面临双重挑战:既需早期抗凝又需规避出血风险。本研究首次证实R值、纤维蛋白原及PTT对卒中的预测价值(AUC均>0.75),提示高凝状态显著增加卒中风险。临床管理应综合TEG指标进行风险分层。

结论

BCVI患者中高凝状态(表现为R值缩短、纤维蛋白原降低、APTT缩短)与卒中风险显著相关。建议将TEG纳入常规评估,为个体化抗凝治疗提供依据。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