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一词由两部分构成——"cerebro"指大脑主体,"vascular"指动脉和静脉。整体而言,该词描述脑部血流状态。脑血管疾病涵盖所有因缺血或出血导致脑部功能暂时或永久受损的疾病,且涉及脑血管系统的病理过程。具体包括中风、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颅内狭窄、动脉瘤和血管畸形。
血流受限可能源于血管狭窄(狭窄症)、血栓形成、栓塞或血管破裂(出血)。供血不足(缺血)会损害脑组织,可能引发中风。
脑部供血机制
心脏通过颈动脉和椎动脉两套系统向上供血。位于颈部前侧的颈动脉在下颌下方可触及搏动,其分支为外颈动脉(供应面部)和内颈动脉(进入颅腔)。内颈动脉在颅内分支为前 cerebral 动脉和中 cerebral 动脉,以及眼动脉、后交通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负责供应大脑前2/3区域。
椎动脉沿脊柱走行,无法触及。其在脑干处汇合成基底动脉,形成椎基底动脉系统,发出小脑后下动脉和脑膜后动脉供应大脑后1/3区域。脑静脉通过颈静脉等系统完成回流。
由于大脑仅依赖这两套动脉系统供血,保持血管健康至关重要。缺血性中风常因颈动脉脂肪沉积(斑块)阻塞所致;出血性中风则是脑内或表面动脉破裂导致出血损伤。
无论病因如何,尽快恢复脑部供氧和血流至关重要。缺氧数分钟内,受影响脑细胞将不可逆损伤或死亡,造成肢体、认知、精神等严重后遗症。
脑血管疾病统计数据
- 2003年美国共有157,803例脑血管相关死亡,其中138,397例为65岁以上人群
- 脑血管疾病是美国最致命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中颅内动脉硬化导致40,000例/年缺血性中风(占10%)
- 中风是美国第三大死亡原因,每年700,000例患者中,约500,000为初发,200,000为复发
- 25%首次中风患者5年内复发,现存540万中风幸存者,2003年相关医疗费用达512亿美元
- 美国年均30,000例脑动脉瘤破裂,6%人群存在未破裂动脉瘤
- 动静脉畸形(AVM)人群携带率为1%,年出血风险4%,每次出血致残/死亡率达15%
诊断技术
脑血管造影:通过股动脉插管注入造影剂,经导管抵达颈部动脉,在X光下显示血管形态。
颈动脉超声:利用声波探测颈动脉斑块和血流异常,安全无创。
CT扫描:X射线成像可快速识别出血性中风,CT血管造影(CTA)已逐步替代传统血管造影。
MRI/MRA:磁共振成像可清晰显示脑干及后颅窝结构,MRA无创显示颈部和脑血管。
疾病类型
中风
突发性脑供血中断导致神经功能缺失,80%为缺血性。症状包括眩晕、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偏瘫、言语障碍等。
缺血性中风治疗
- 溶栓治疗:3小时内使用tPA药物溶栓,仅3-5%患者及时就医
- 机械取栓:使用Merci取栓器通过导管物理清除血栓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清除颈动脉斑块
- 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通过球囊扩张恢复血流
出血性中风
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瘤破裂或抗凝治疗并发症。手术治疗包括:
- 夹闭动脉瘤
- 血管内介入治疗: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栓塞
风险因素
可控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缺乏运动
不可控因素:年龄、性别(男性更高)、种族(非裔美国人风险更高)、既往病史
特殊类型
颈动脉狭窄
由脂肪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可通过药物、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治疗。
脑动脉瘤
女性50-60岁高发,未破裂动脉瘤可通过MRA检测,破裂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畸形
包括AVM(年出血风险4%)、烟雾病(多见东亚人群)、静脉血管瘤等,需根据具体类型采取手术或介入治疗。
专业术语表
提供包括动脉瘤、血管造影、抗凝剂、支架等80余项专业术语定义。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