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
目前指南将≥30秒的心房颤动(AF)视为临床相关,但较短的AF发作可能提示显著栓塞风险,尤其是不明来源栓塞性卒中(ESUS)患者。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缺血性中风亚型中短持续时间AF(SDAF<30秒)的患病率、风险特征及中风严重程度。
方法
前瞻性纳入714名接受≥48小时心电图监测的缺血性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将AF分为0-14秒、15-29秒和≥30秒三类,并结合TOAST和ESUS标准定义中风亚型。分析风险特征、NIH卒中量表评分和CHADS2VASc评分。
结果
53.8%的患者检测到AF(22.8%≥30秒,29.9%SDAF)。在ESUS患者中,35.7%存在SDAF,其中80.2%的CHADS2VASc评分≥2。SDAF患者的中风严重程度和风险评分显著高于无AF患者。SDAF更常见于女性(37.0%)和65岁以上人群(89.4%)。
结论
SDAF在不同中风亚型中普遍存在,尤其是ESUS患者。尽管未达到当前诊断阈值,但SDAF与血栓栓塞风险增加相关,提示需重新评估中风后AF检测的标准。
方法细节
研究纳入2024年2月至8月期间吉森大学医院连续收治的714名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排除57例出血性卒中后,714例患者进入最终分析。平均年龄73.2±9.1岁,入院时NIHSS评分4.8±3.6。根据TOAST标准,25.9%为TIA,29.3%为心源性卒中,20.8%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7.6%为腔隙性卒中,22.8%为隐源性卒中,13.7%符合ESUS诊断。
结果分析
AF分布显著差异:心源性卒中组87.1%检测到AF(OR 9.2),隐源性卒中和ESUS均为35.6%,而腔隙性卒中仅25.0%(p<0.001)。SDAF在女性(OR 2.0)和老年人中更常见,89.4%的SDAF患者年龄>65岁。
临床意义
本研究发现,30%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存在SDAF,其中ESUS患者占比达35.7%。80%的SDAF患者CHADS2VASc评分≥2,提示其血栓栓塞风险较高,但未达到当前AF诊断阈值(≥30秒)。
局限性与建议
单中心设计可能存在局限性,缺乏长期随访数据。但研究优势在于前瞻性设计、标准化数据采集和结构化神经学评估。建议未来研究探索SDAF在高风险卒中人群中的预后价值,并制定基于负担的随访策略。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