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症状别大意!识别五大信号争取脑卒中黄金救治时间

识别与诊断识别与诊断 / 责任编辑:家医大健康2025-09-01 16:26:12 - 阅读时长4分钟 - 1736字
解读脑卒中早期识别要点,涵盖高危人群特征、症状识别技巧、疾病分类知识及科学预防策略,帮助大众建立"时间就是大脑"的急救意识,掌握中风120口诀等实用技能,有效降低致残风险。
脑卒中缺血性卒中中风识别早期症状神经功能障碍
突发症状别大意!识别五大信号争取脑卒中黄金救治时间

脑卒中是威胁国人健康的重大问题,不仅发病率持续上升,每年新增病例超500万,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患病风险比女性高约30%,城市居民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这和久坐少动、高油高盐的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身体发出的五大求救信号

当大脑供血出现危机时,身体会启动预警机制,掌握这些信号能为急救抢出黄金时间:

  1. 肢体异常:突然单侧手脚没力气、发麻,或嘴角歪了——这种“一边有问题、一边正常”的不对称是典型信号,比如突然右手握不住杯子,或笑的时候一边脸没反应;
  2. 视觉警报:一只眼或两只眼突然看不见(像被黑布蒙住,叫“黑蒙”),或看东西时有黑点、缺了一块(比如看手机屏幕突然少了一半);
  3. 平衡障碍:突然头晕得站不稳,走直线都困难,还可能伴随呕吐、耳鸣——比如想站起来却往一边倒;
  4. 语言障碍:说话含糊不清,或听不懂别人的话——比如想说“吃饭”却叫成“吃万”,或别人说“拿钥匙”却一脸迷茫;
  5. 异常头痛: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比平时偏头痛疼得多,甚至疼到意识模糊,还可能恶心、吐——很多患者会说“这是这辈子最疼的头痛”。

还要注意,约15%的患者会出现不太典型的“沉默信号”:比如突然特别困、睁不开眼,或情绪一下子变得暴躁,甚至血压突然飙升到200/120mmHg以上,这些也不能忽视。

脑卒中的两种主要类型

脑卒中不是单一疾病,主要分两类,治疗方法完全不同:

  • 缺血性卒中(占80%-85%):血管里长了血栓或被异物堵住,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就像水管堵了没水,主要包括脑血栓(血管自己堵了)和脑栓塞(其他地方的血栓掉过来堵了);
  • 出血性卒中:血管破了,血液流进颅内——就像水管爆了漏水,占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病例的60%,比如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动脉瘤破裂。

正因两类卒中治疗方向相反(缺血要溶栓、出血可能要手术),准确识别格外重要。

中风识别的黄金法则——“中风120”

遇到突发症状,记住“中风120”口诀,3步快速判断:

  1. 看1张脸:让患者笑一笑,看两边脸是不是对称,有没有一边嘴角歪;
  2. 查2只手:让患者闭着眼平举双手,看有没有一只手抬不起来或很快掉下来;
  3. 听0(令)语言:让患者重复一句简单的话(比如“今天天气很好”),看有没有说不清楚或逻辑乱。

只要有其中一个异常,立刻打120!数据显示,发病4.5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能让致残率降低30%。

科学预防的四个关键

预防脑卒中要织好“四道防护网”:

  1. 管血压: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高血压患者要定期测血压——家里自测建议早晚各1次,记好血压变化;
  2. 调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要控制在2.6mmol/L以下,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更要严格到1.8mmol/L以下,每半年查一次血脂四项;
  3. 控血糖:空腹血糖保持在4.4-7.0mmol/L,餐后不超过10.0mmol/L,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测3次血糖;
  4. 改生活方式:每天吃盐不超过5克(大概一个啤酒瓶盖的量),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戒烟限酒——运动时心率别超过“170-年龄”(比如50岁的人,心率别超120次/分钟)。

另外,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早发现血管狭窄;冬天是卒中高发季,要注意室内外温差——屋里保持18-22℃,出门戴帽子保暖,避免血管突然收缩。

急救的三个常见误区

遇到中风突发,这些错误千万别犯:

  1. 等一等:觉得“说不定症状会自己好”,结果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只要症状持续,立刻就医;
  2. 乱吃药:自己给患者吃降压药——快速降压会加重大脑缺血,反而更危险;
  3. 乱搬动:扶患者起来、晃患者的头——可能加重脑损伤,应该让患者平躺着等专业救援。

正确做法是:让患者头抬高15-30度(比如用枕头垫在肩膀下),解开领口保持呼吸通畅,记好发病时间(比如“10点整突然歪嘴”),立刻打120送能治卒中的医院——家属最好提前知道附近哪些医院能做溶栓。

脑卒中虽然危险,但早识别、早治疗能大大降低伤害。记住身体的求救信号、“中风120”口诀,做好日常预防,遇到突发情况不慌不乱,才能给患者争取最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