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通常存在针对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的高滴度抗体,但此类抗体水平与MS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或临床恶化无关联。该结论源自发表在《多发性硬化及相关疾病》期刊的研究报告《评估抗EBV抗体作为多发性硬化症演变生物标志物的作用:一项纵向研究》。
研究人员写道:“我们的发现表明,抗EBV抗体对预测MS患者的临床或影像学疾病进展价值有限。”
MS是一种导致脑和脊髓损伤的炎性障碍。MS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EBV感染史已被确定为关键风险因素。EBV最广为人知的是引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俗称“单核细胞增多症”),但也常导致非特异性儿童疾病。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曾感染过EBV。
尽管EBV如何诱发MS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个潜在假说是分子模拟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某些EBV蛋白结构与健康脑细胞中的天然蛋白高度相似。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病毒蛋白的抗体时,这些抗体可能意外攻击人体自身健康组织,最终导致MS。
本研究中,美国科研团队假设测量抗EBV抗体水平或可为MS患者未来疾病活动提供有用信息。为验证该假设,研究人员检测了187名MS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的抗EBV抗体水平。
与先前将此类抗体视为MS潜在病因的研究一致,团队发现MS患者的抗EBV抗体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具体而言,患者对EBV的EBNA1和VCA蛋白的抗体水平更高。抗EBV抗体水平在复发缓解型和进展型MS患者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复发缓解型患者的抗EBNA1抗体水平显著更高,而抗VCA抗体水平则呈显著降低趋势。
研究人员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统计测试,分析MS患者中抗EBV抗体水平与临床结局的关联。在平均超过五年的随访期内,所检测的两种抗体均未显示与残疾程度(包括扩展残疾状态量表总分、确认性残疾进展、复发独立进展)存在相关性。抗体水平与磁共振成像病灶、脑容量损失、视神经损伤(将视觉信息传递至大脑的神经)以及神经损伤生物标志物也无显著关联。疾病修饰疗法的使用同样未影响EBV抗体水平。
科学家总结道:“这些发现表明,外周抗EBV抗体虽能反映既往病毒感染史,但作为MS中期疾病演变的预测生物标志物效用有限。”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