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重定位(亦称药物再利用)指对现有药物探索新治疗用途的研究过程。
重定位成果
仿制药的重定位可为患者带来突破性影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变革性"药物中,35%属于重定位产品。药物重定位对罕见病或被忽视疾病尤其重要。
已取得多项成功案例,其中最突出的包括西地那非(万艾可)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和肺动脉高压,以及沙利度胺用于治疗麻风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研究人员已对泊沙康唑和拉夫康唑开展针对恰加斯病的临床试验。
其他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和酮康唑已被探索用于抗锥虫治疗。抗菌药物的成功重定位推动了广谱治疗药物的发现,这类药物对多种感染类型均有效。
策略
药物重定位是被忽视疾病的"通用策略",原因在于:1)所需临床试验步骤减少,可缩短药物上市时间和成本;2)现有药品供应链可促进药物"制剂与分发";3)已知的药物联用可能性可实现更有效治疗;4)重定位有助于发现"老药的新作用机制及新药物类别";5)消除早期研究阶段的"激活障碍",使项目能快速推进至疾病导向研究。
药物重定位常被视为偶然发现策略——可重定位药物常因机缘被发现,但其发展已从人类基因组学、网络生物学和化学蛋白质组学的进步中获益良多。如今,通过识别特定疾病相关基因并检测其在细胞内是否与已知药物靶点基因相互作用,即可系统筛选潜在重定位候选药物。研究证实,针对人类遗传学支持靶点的药物,其研发成功率是制药管线中普通药物的两倍。药物重定位可成为治疗癌症等严重疾病的省时高效策略,并已应用于应对新冠大流行的解决方案探索。
计算药物重定位指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已批准药物用于新适应症的过程,可利用分子、临床或生物物理数据。电子健康记录和真实世界证据在药物重定位中日益普及,例如新冠疫情期间的应用。计算药物重定位有望降低药物研发成本和时间。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欧洲项目Exscalate4Cov开展药物重定位实验,发现雷洛昔芬可能是治疗早期新冠患者的潜在候选药物。
药物重定位证据水平(DREL)评估体系:
- 0级:无证据(含未经验证的计算机预测)
- 1级:体外研究(对预测体内/人体情况价值有限)
- 2级:动物研究(在人类中具理论相关性)
- 3级:未完整的人体研究(如概念验证;少量病历记录;观察到部分临床效果)
- 4级:在安全剂量范围内观察到明确的临床终点
挑战
根据2022年系统综述,资源不足(资金和专业人才短缺)、获取搁置化合物及其试验数据的障碍,以及重定位化合物缺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是药物重定位的主要障碍。制药企业缺乏探索仿制药重定位的经济动力,因为医生可超说明书用药,药剂师也能用更便宜的仿制药替代品牌药。药理学家阿拉斯代尔·布雷肯里奇和专利法官罗宾·雅各布指出:"若药物已有仿制药版本,开发者几乎无法收回针对新适应症的研发投资。"
药物重定位还面临其他挑战:首先,治疗新疾病所需的"有效剂量"通常与原适应症不同,若发生此情况,研发团队需从I期临床试验重新开始,这将使重定位丧失相较于全新药物研发的优势;其次,将现有药物重新配制并递送至新疾病靶向区域的过程,很少得到"药理学和毒理学"科学家的参与;第三,专利问题极为复杂,原因包括药物重定位法律专家匮乏、重定位信息在线披露或公开发布,以及新用途的创新程度界定困难。
精神病学中的药物重定位
药物重定位被视为开发精神病治疗新方案的快速、经济高效且低风险策略。
双相情感障碍
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重定位药物正成为可行的增效选择。多项基于合理生物学机制的药物已接受评估。荟萃分析证据显示,作为附加疗法的别嘌呤醇和他莫昔芬对躁狂优于安慰剂,莫达非尼/阿莫达非尼及普拉克索对双相抑郁似乎有效,而塞来昔布和N-乙酰半胱氨酸的疗效仅限特定指标。此外,褪黑素和雷美替昂作为躁狂附加疗法,乙酰水杨酸、吡格列酮、美金刚及肌醇作为双相抑郁附加疗法也存在荟萃分析证据,但结果未达显著水平。总体证据质量较低,尚无法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用药建议,但部分药物展现出 promising results,值得在研究中进一步关注。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