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研究显示,在确诊心血管疾病(CVD)前约12年,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已出现显著下降,且这种减少趋势在心脏事件发生后仍持续多年。这项发现凸显了在整个成年阶段优先开展运动的重要性。
来自冠状动脉风险发展在年轻成年人(CARDIA)研究团队的科研人员,对3068名参与者从1985年至2022年的数据进行了跟踪分析,期间最多收集了10次自述的中等到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评估数据。研究采用运动单位进行量化测量,其中300个单位相当于每周150分钟的运动量,符合当前运动指南建议。研究同步追踪了心力衰竭、冠心病和中风等医学事件。
数据显示,活动量从青年时期到中年阶段呈持续下降趋势,直到中年时期趋于稳定。分析发现,CV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活动差异早在诊断前12年就已显现,且MVPA下降速度更快。研究特别指出,黑人男性随时间推移持续出现更明显的活动量下降,而黑人女性始终是各组别中活动量最低的群体,其心血管事件后保持静止状态的风险是其他群体的4.52倍(95%置信区间2.29-8.89)。所有受影响参与者在心血管事件后都难以恢复活动水平,整体活动量始终低于推荐标准。
研究团队指出,保持终身体力活动对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对黑人女性等高风险群体。研究人员强调临床实践中需要针对性策略来支持心脏事件后的运动恢复,同时解决持续存在的人口统计学差异。早期干预鼓励持续进行中等到高强度活动可能有助于缩小这些差距,进而改善长期心血管健康结果。
参考文献
Gerber Y 等。CARDIA参与者心血管事件前后体力活动轨迹研究。JAMA Cardiol. 2025;DOI:10.1001/jamacardio.2025.2282。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