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指所有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心脏和血管疾病。其中最重要的类型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和血管炎症。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健康问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命依赖于心脏的正常运作,因此心脏参与所有死亡过程,但这并不能解释其在致死中的突出地位。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更多人从其他疾病中获救,却最终死于心血管系统的未解难题。某些心血管疾病作为致死原因的发生率正在下降,持续的研究和预防措施可能带来更大益处。然而,生活方式和饮食的改变,包括久坐少动以及油炸食品和高糖食品的消费,导致本可预防的心血管相关疾病和死亡发生率上升。
真正意义上的心脏病未曾在非技术文化中被认知,但心脏跳动与其死亡关联一直被重视。突发性死亡(现通常归因于心脏病)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被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确认,并发现其在肥胖人群中更为常见。直到17世纪尸检成为可接受的手段后,心脏本身疾病的作用才逐渐显现。威廉·哈维于1628年描述了血液循环理论,此后心脏瓣膜、血管和心肌的病变被系统性分类。通过叩诊、听诊器检查等物理诊断技术识别心衰症状的能力在更晚时期发展。直到20世纪初,动脉血压测定和X光诊断才广泛普及。
1912年芝加哥医师詹姆斯·布莱恩·赫里克首次描述了冠状动脉血栓(实为心肌梗死症状)。心绞痛记录可追溯至数世纪前。现代心血管手术始于1930年代,开放性心脏手术则始于1950年代。
全球心脏病的确切发病率难以确定,因完整公共健康数据不足。但在21世纪,心血管疾病已被视为全球主要死亡原因。在技术发达国家如英国和多数欧洲大陆国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因动脉壁增厚硬化导致)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21世纪初美国估计半数成年人受某种心血管疾病影响,其中心脏病和中风占比显著,高血压是最常见病症。在中非等地区,营养不良相关心脏病是主要死因。亚洲和太平洋岛屿则以高血压性心血管疾病为主要健康威胁。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复杂演变导致多种先天缺陷可能。先天性心脏病是影响心血管系统的重要疾病类型,发病率约为每1000名活婴8例。多数病例的病因处于从遗传因素到环境因素的连续谱中间。
少数遗传性病例可能源于单一突变基因或染色体异常(最常见为唐氏综合征,约50%患儿存在先天心脏异常)。极少数明显环境致病因素中,特定因素显而易见:孕妇妊娠前三个月感染风疹病毒会导致动脉导管未闭。其他病毒可能引发特定心脏损伤,抗癫痫药物等化学物质也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上升相关。
多数先天性心脏病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遗传因素通常需与特定环境风险共同作用才会显现。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家庭,其他子女患病风险为2-4%。具体先天性心血管损伤的复发风险存在差异。
产前诊断技术尚在发展阶段,最有前景的是超声波检查。现有设备可在妊娠16-18周检查心脏和大血管是否存在缺陷。羊膜穿刺术可检查胎儿染色体异常。许多儿童和成年人首次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是因听诊到心脏杂音。先天性心血管损伤极少表现为心率或心律异常。
先天性心脏损伤类型多样,可能涉及心脏所有组件。有些出生即致命,有些至成年期才显现,部分患者可维持接近正常寿命。但约40%未经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儿会在出生后第一年内死亡。此类缺陷可分为紫绀型和非紫绀型。紫绀型中异常分流使静脉血绕过肺部直接进入动脉循环,导致婴儿唇甲床发蓝。部分严重非紫绀型患儿可能出现发育迟缓和呼吸困难。
心脏房室异常
某些心脏房室结构异常可能危及生命。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的左心室和主动脉发育不良,此类婴儿存活期极少超过两三天。其他病例中若单一心腔发育良好,存活情况依赖伴随的代偿异常(如动脉导管持续开放或房间隔缺损),可能允许心室内分流产生有益的减压或补偿作用。
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使血液从左心房分流至右心房,增加肺循环血流量和容积。多年后肺动脉血压升高可能导致右心衰竭。缺损多见于胎儿期卵圆孔所在区域,下部缺损可能累及房室瓣。极端病例可能几乎不存在心房间隔。房间隔缺损属于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通常儿童期不伴随严重残疾。小缺损可能成年后出现症状,但大型缺损需在儿童期手术闭合。
心室间隔缺损
心室间隔缺损是分隔心脏下腔室的间隔存在缺损,可分为小、大、单发或多发类型。小缺损是常见先天异常且威胁较小,许多可自发闭合。小缺损可能产生响亮杂音但血流变化不显著。大缺损导致左心室向右心室大量分流,引发肺循环高压。长期高流量压力可能造成不可逆肺循环损伤。所有类型缺损均增加细菌性心内膜炎风险,牙科拔牙等操作可能诱发感染。
最著名的心室间隔缺损合并症是法洛四联症,包含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偏移覆盖室间隔缺损和右心室肥厚。肺动脉狭窄导致静脉血右向左分流进入动脉循环,系统循环中缺氧血造成皮肤蓝灰色改变(紫绀)。此类患儿可存活至成年,但未经手术者极少。
大血管起源异常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主动脉和肺动脉可能未起源于正常心室区域。最常见情况是大血管转位,主动脉起自右心室接受静脉血,肺动脉起自左心室接受氧合血。存活依赖自然存在的心脏分流通道,若无须医学或外科干预创建。两者均起源于右心室的情况常伴随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属于严重紫绀型心脏病。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