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误区Mental Health Misconceptions -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环球医讯 / 健康研究来源:mentalhealthfoundation.org英国 - 英语2025-11-10 14:31:16 - 阅读时长9分钟 - 4401字
本文由雷丁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硕士生艾玛·维奥莱特撰写,通过个人焦虑障碍经历及多位患者的匿名分享,深入剖析了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普遍误解。文章揭示了公众常将心理健康问题等同于软弱或想象,忽视其真实生理基础,导致患者面临指责与支持缺失。患者们描述了日常遭遇的负面言论、症状困扰及对理解性回应的渴望,强调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呼吁加强跨文化教育、利用社交媒体消除偏见,并倡导以倾听和接纳构建支持环境,推动社会正视心理健康作为不可忽视的健康议题。
心理健康误区误解焦虑障碍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症状他人回应支持意识提升
心理健康误区

心理健康误区

作者:艾玛·维奥莱特 | 专栏作者 |

我一直想撰写这样一篇博客。这种写作冲动源于我亲身经历的心理健康恶化过程——当我最需要支持与鼓励时,得到的却是敷衍回应和严厉指责。尽管每年日历上点缀着众多“心理健康意识日”,甚至如今还有“心理健康意识周”,以及一些成功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但社会对理解和支持心理健康问题患者仍存在大量误解与无知。我厌倦了心理健康被视作不如身体健康重要。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忽视了它。请病假休养“心理健康日”与因流感或肠胃病毒感染而请假完全不同。为什么?即便是像我这样患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人,焦虑时会出现剧烈胃痛、恶心和发热症状,除非这些症状源于肠胃病毒或24小时呕吐病毒(即身体疾病),否则我仍会因向大学请假而感到内疚。我更愿意以身体疾病为由照顾自己,纯粹因为身体健康更容易被理解,且能获得更多共情。

我希望本文能呈现其他个体的经历,而非仅聚焦于我个人的心理健康体验。参与分享者简述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指责与误解,并提供了关于心理健康的真实体验及他们希望获得的支持方式。以下几位勇敢的人士提供了回应,请阅读时保持尊重与敏感。坦诚谈论心理健康仍非易事,尽管近年意识有所提升,但进步空间依然巨大。愿以下叙述能为饱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者带来慰藉;若您无此困扰,则希望本文能让您了解患者的真实处境。

** 注:所有提及者均授权在本文中使用其推特用户名。若标注“匿名”,则表示该人士要求隐藏个人身份。**

他人对您心理健康发表过哪些负面或不准确言论?他们是否采取了无益行为?

@tearsleftocry

“我的一位导师不断贬低我。曼彻斯特市中心是我前往校园途中的触发点之一,而他认为我在家学习‘对自己无益’,尽管在家时我感觉100%好转。我还常因药物副作用难以记事,他总因微小错误苛责我,让我觉得自己愚蠢。另一次,当恐袭警报级别提升后,我因曾亲历袭击而恐惧前往伦敦旅行,他却说‘我99%确定不会发生’。此外,课堂讨论恐怖主义或曼彻斯特袭击事件后,他们从不询问我是否安好。”——@tearsleftocry(推特)

匿名

“我曾被告知焦虑和过度思考只是‘想太多’。当我向老师表达考试压力时,他们说这很正常且一切会好,此后再未过问。我感觉对他们而言,处理我的问题很麻烦?”——匿名

@strawbs267

“当我告诉别人我服用碳酸锂时,他们常因该药声誉不佳而震惊。事实上这是种神奇药物,对我效果显著,只需定期监测。在未充分了解时,人们不应妄下负面结论。此外,当人们随意用‘双相’‘抑郁’‘躁狂’‘焦虑’作形容词(实际并非如此),这对真正患病者极具触发性。”——@strawbs267(推特)

匿名

“幸运的是,我在心理健康困扰中未遭遇太多负面经历。我选择倾诉的对象大多给予支持。但在我所属文化中,心理健康常被视为‘不存在’的概念。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分享时,他们常嘲笑我并说‘振作点,继续前进’。人们不重视它,视其为可轻易摆脱的神话。我希望能减少这种无知,或许源于对疾病的认知匮乏。通过教育触及更多未充分暴露或了解心理健康成因及影响的文化与社会将大有裨益。因此,我认为科技与社交媒体在此领域拥有强大力量。当今世界多数人可访问社交平台,若善加利用,它能成为分享与觉醒心理健康等长期禁忌话题的积极平台。”——匿名

@tylerlhiggy

“我常因健康焦虑和社交焦虑遭受负面评论。许多人认为健康焦虑(或称‘疑病症’)是浪费医生时间、做戏等行为。这是我最不愿谈论的心理问题,因他人只会回应‘你在做戏’‘你浪费医生时间’或‘别编造’。听到这些话极为痛苦,尤其当他们称我为戏剧女王时——我并非做作,是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我宁愿没有它,但这些话更打击情绪,使我怯于出门,唯恐发作时他人误以为我做戏而留下错误印象。我还极度在意他人看法或显得愚蠢,这加剧了社交焦虑,延长所有焦虑感受。”——@tylerlhiggy(推特)

匿名

“他们说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控制思维,却未尝试共情我的处境。这并非控制思维——而是思维失控,无论我想要或感觉如何。尽管治疗师能帮助调整日常生活,但无法消除心理健康问题。”——匿名

您希望他人了解您实际的心理健康体验(如症状、思维、日常/每周困扰)?

@tearsleftocry

“这并不容易。有些日子很好,有些却如地狱。看似某周开心不代表‘已康复’。我未伪装或夸大症状,若表现明显实为求助信号而非博取关注。我的日常/每周困扰与常人处理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微小事物即可触发或压垮我。”——@tearsleftocry(推特)

匿名

“我希望人们明白我们无法控制心理健康。对我而言,焦虑可能伴随一生,高中毕业前我未察觉。思维会失控狂奔,心跳骤增,喉部如被扼住般肿胀。我会颤抖,周遭一切难以承受,常伴肠胃不适,扰乱饮食并长期影响情绪。症状初现三年来,每日皆为挣扎之说过于绝对——有些日子尚可,有些则完全不行。每天皆不同,但相比往年我已学会更好应对。焦虑常引发恐慌发作甚至抑郁,核心在于失去生活掌控感。你感觉生活非属自己,因持续斗争使你难以维持正常社交。家人不理解或拒绝理解,朋友因等待而离去,多数医生也束手无策。多数时候你孤独面对,因社会仍视心理健康问题为虚假。表面幸福者未必无心理健康困扰;我能上学上班,不代表未因整夜恐慌发作与抑郁思维哭泣三小时、睡眠不足。人类皆擅隐藏内心。若知对方不理解,我会专业掩饰——想来多数人如此,否则难被社会接纳。即便同患心理疾病,困扰也各不相同。例如,我无法安心看电影:影院人群、黑暗及莫名恐惧令我崩溃;电话交谈几乎无法忍受;开车会引发大汗、气喘与失控颤抖,光是想象就焦虑。我从未遇车祸、影院事故或电话创伤,但身体却如此反应。正是这些微小事物使我们难以度过正常一日,因非主动选择,而是自然发生。”——匿名

匿名

“轻易将所有经历者归为一类并假设其困扰相同实为谬误。我的抑郁体验与他人截然不同。诚然,存在共通因素与症状可供互助,但我们非自愿陷入心理斗争,亦不愿日日承受。有时只能顺其自然、逐日应对、努力克服。过去两年中,许多日子我以泪水与自我憎恨度过——无法挽回的日子,但沉溺无形之物无益。因此我们当以希望与积极展望未来,这使我们持续前行并克服阻碍。通过自身经历及见证他人,我深知心理健康痛苦之真实。但我也确信每位经历者终将战胜困境,这正是人类特殊之处。我们需更善待自己,让生活顺其自然,一切终将向好。”——匿名

@tylerlhiggy

“我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二型、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健康焦虑、精神障碍及强迫症。双相、精神障碍及广泛性与社交焦虑已确诊八年,健康焦虑与强迫症为近一年新诊断。当今许多人面临某种心理健康问题,但个体差异巨大且应对方式各异。初诊时我恐惧提及真实诊断,因污名化严重。高中时我常发恐慌症,同学察觉后(早于我自知前)恶意欺凌,编造‘购物日欲跳铁轨’等谣言,事态严重至被迫退学、失去众多朋友。确诊心理健康问题更添孤独,多年我闭门不出,偶有外出也仅与母亲同行——但焦虑(广泛性与社交)有时连这也阻止,使我深陷困境。随年岁增长及日复一日的共处,我逐渐学会应对之道。有些日子极度艰难,整日卧床哭泣沉睡。思维总在狂奔,瞬息转为深度抑郁。大脑始终高速运转,过度思虑一切。为防双相导致冲动消费(近期因此深陷债务),母亲保管我的银行卡。她还需藏起药物,因情绪骤变时我欲服药自杀(过去三次尝试,第三次送医并被强制收治)。情绪变化或快或慢,可持续数日、数月乃至数年。焦虑永无休止——社交、广泛或健康焦虑,它是我最糟敌人:常感眩晕、偏头痛,伴有脱离感与现实解体。若不担忧社交,便忧虑死亡时间与方式(皆因健康焦虑)。但听积极 upbeat 音乐、适度锻炼(尽管疲惫时难行)及阅读认知行为疗法自助书对我有帮助!它将永远存在,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保持坚强。”——@tylerlhiggy(推特)

匿名

“过度分析情境、与他人比较、因负面情绪回避社交、饮食睡眠紊乱、无法辨识自我及现实,常陷入恍惚。”——匿名

当您挣扎时,希望他人如何回应?他们该知晓什么?

@tylerlhiggy

“我期望人们能倾听,并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者并非做戏、自私或自怜。重要的是让患者不觉孤独或畏惧倾诉。或许简单积极推文或 Instagram 引语即可帮助,或知晓你愿随时交谈。”——@tylerlhiggy(推特)

匿名

“我正与大学辅导员交谈,她确实有帮助,但希望能获更多建议与解决方案。推荐相关书籍或电影会很有益,大学与学校也应开设更深入课程,而非视压力为‘正常’。”——匿名

匿名

“知道他人理解你及你的处境总令人欣慰。被误解很常见,我们或许都曾误判他人,但应引以为戒,改善社会互待方式。我们共通点远超想象,若能见此共同基础,误解将消弭,社会将更开放包容。分享脆弱面常因恐惧而难行,但近期坦诚后,我发现脆弱非弱点,反铸就勇气与高贵。坦白心理健康困扰如释重负——问题分担非转嫁痛苦,而是构建支持网络,使他人也愿向你倾诉。我们皆有挣扎,同处此世,坦诚为时不晚。”——匿名

@strawbs267

“一句‘抱歉你正经历这些,需要时请告知’便足矣。还有‘它会过去’的鼓励——即便我不信,但终会如此!”——@strawbs267(推特)

匿名

“坦白说,接纳便已足够。若知可向父母、朋友或所爱之人倾诉而不被评判,便是巨大成功。若知状态不佳缺席课堂或迟到不会被大学开除或失去工作,将是莫大宽慰,但这世界难实现。我们亟需彼此展现更多爱、支持与接纳,方能共筑幸福生活。”——匿名

匿名

“只需在场陪伴。无需每两秒问‘还好吗’或‘要水吗’。保持安静但展现存在感,表明危急时你就在身边。轻抚肩头或确保我知晓你在场,能以非言语方式安抚。对我而言,交谈反会加剧哭泣。”——匿名

@tearsleftocry

“请做足功课。理解每日应对这些战斗有多艰难。允许我感受情绪而不自责或视为失败——我无法控制感受,故不该为此贬低自己。明白这非数月可愈,或需数年甚至伴随终生。最后:我非懒惰,请设想身处我的情境与思维,理解对你平常的一天于我实为鏖战。”——@tearsleftocry(推特)

作者简介:艾玛·维奥莱特——专栏作者

艾玛·维奥莱特于2017年以一等荣誉学位获心理学学士学位,现于英国雷丁大学攻读认知神经科学硕士学位。她自幼罹患广泛性焦虑障碍(GAD)而未察觉,16岁时确诊焦虑症同时亦被诊断抑郁症。基于个人心理健康经历及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她对心理健康意识传播充满热忱。她开始在社交媒体(尤其博客)公开分享经历,鼓励重要讨论并提供安全非评判平台供他人讲述故事。她定期发布积极肯定语句与名言,以提醒他人并非孤独,并为艰难时刻注入力量。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