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面孔:心脏病专家Irish Heart Faces of Heart Failure – the Cardiologist - Irish Heart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irishheart.ie爱尔兰 - 英语2025-10-29 22:53:41 - 阅读时长6分钟 - 2933字
本文专访了都柏林圣玛特大学医院的心脏病专家Emer Joyce教授,深入探讨心力衰竭的定义、成因、诊断标准及治疗策略。教授澄清心力衰竭并非心脏停止工作,而是泵血功能不足,强调通过规范药物治疗、设备干预及健康生活方式调整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文章指出爱尔兰实际患者数远超9万的统计,存在大量未确诊案例,呼吁提升公众对呼吸困难、水肿等典型症状的认知,重视血压控制等预防措施,并指出多学科协作对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为公众和患者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健康管理建议。
心力衰竭心脏病专家心脏健康成因诊断症状治疗预防生活方式调整心脏功能效率
心力衰竭面孔:心脏病专家

心力衰竭面孔:心脏病专家

Emer Joyce教授是都柏林圣玛特大学医院的心脏功能与移植心脏病专家,同时担任都柏林大学学院(UCD)临床医学教授。

心脏病专家是专精心脏与心血管系统的医学博士。若您的全科医生怀疑或确诊您患有心力衰竭,将转诊您至心脏病专家接受专科治疗。

Joyce教授在此阐述了如何通过规范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将心力衰竭转化为心脏健康的成功案例。

问:作为心力衰竭领域的专业医师,您日常诊疗工作是怎样的?

答: 典型工作日包含住院与门诊诊疗、行政事务、教学研究及学术讲座等任务。

作为圣玛特医院(爱尔兰心脏移植与心室辅助装置国家中心)的心脏功能专家,我负责诊治从早期到晚期及终末期心力衰竭的全谱系患者,包括其他医院紧急转诊病例,以及接受过心脏移植或植入心室辅助装置的患者。

我还接诊由遗传因素、化疗相关心脏问题及妊娠期心力衰竭风险引发的罕见心肌疾病患者。

问:目前爱尔兰有超过9万人患心力衰竭,您认为这是否被低估?是否存在大量未确诊人群?

答: 数据肯定被低估,其依据是2014年针对症状性患者的统计。同份报告指出,未确诊人群可能至少达10万。尽管爱尔兰当前确切患病率未知,但无疑正追随国际趋势——因风险因素增加及人口老龄化,患病率显著上升。

此现象也源于其他心脏病(如心肌梗死)治疗成功带来的副作用,这些疾病可能削弱心脏功能。此外,疫情期间慢性病诊所及择期诊断服务受限,进一步导致患者未被及时确诊。

心力衰竭诊断需满足多项关键条件:患者对症状的认知及及时获取诊断服务(主要为血液检测与超声扫描)。遗憾的是,这两方面在爱尔兰目前均不理想。

相比心肌梗死或中风等慢性病,心力衰竭长期缺乏同等公众认知与教育。爱尔兰心脏基金会正联合全科医生、心力衰竭专科护士、心脏病专家及医疗团队,共同改变这一现状。

“心力衰竭并不意味着你的心脏停止了工作。它仅表示心脏泵血量不足以满足身体需求。”

Emer Joyce教授,心脏病专家,都柏林圣玛特大学医院

问:什么是心力衰竭?

答: 该疾病的首要挑战常在于术语使用。心力衰竭并非心脏停跳,而是指心脏泵血量无法满足身体需求。更贴切的术语应为“心脏功能效率下降”。相应地,治疗目标即是尽可能恢复心脏效率。

问:心力衰竭的成因有哪些?

答: 心力衰竭的成因与风险因素多样,可归纳为四类:冠状动脉疾病、心血管风险因素、心肌病或原发性心肌疾病及其他心脏问题。

冠状动脉疾病: 此类占心力衰竭病例三分之二以上,表现为心肌薄弱。多数患者熟知此为供应心肌的血管出现狭窄或阻塞。若此类阻塞导致心肌梗死,将削弱心肌引发心力衰竭。即使患者已通过支架或搭桥术解决阻塞,心力衰竭仍可能持续。

心血管风险因素: 这些常见因素多与生活方式相关,既可先引发冠状动脉疾病再导致心力衰竭,也可能直接造成心肌结构损伤。最常见的是长期未控制或控制不足的高血压。糖尿病、超重或肥胖亦可引发心力衰竭。吸烟与高胆固醇虽未必单独致病,但会加剧其他风险因素的负面影响。

心肌病或原发性心肌疾病: 这是一种相对常见病症,表现为心脏泵血腔室(左心室)扩大且功能减弱,可影响各年龄段人群。常见原因包括遗传性疾病、酒精或可卡因等药物、病毒感染,以及甲状腺疾病或癌症化疗等其他疾病。

其他心脏问题: 任何影响心脏的疾病最终都可能导致心力衰竭,例如心律失常(心跳不规则)、瓣膜性心脏病(瓣膜狭窄、关闭不全或僵硬),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出生即存在的心脏问题)。

问:如何诊断心力衰竭?

答: 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心力衰竭及其病因,最有效的检测始于详细病史采集。其次需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与心率、用听诊器检查心肺,以及观察腹部与腿部是否有积液迹象。

医生或专科护士可能进一步开具检测:血液检测(“BNP”检测对心力衰竭诊断特异性高)、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后者可探查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诊断中一个关键指标是射血分数,可视为“心脏引擎功率”,正常值为55%。但需注意,即使该数值正常,患者仍可能患心力衰竭。综合所有检测结果后,医生将解读报告并讨论是否需追加检查。

“心力衰竭存在多种高效治疗方法。”

Emer Joyce教授,心脏病专家,都柏林圣玛特大学医院

问:诊断是否容易?

答: 对于具备典型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酗酒或心梗病史)且症状明确的患者,诊断较为直接。但有两类人群易出现诊断延迟:年轻人与女性。

因认知不足与警惕性低,年轻患者初现的心力衰竭症状(如呼吸困难、疲劳)常被误诊为胸部感染或压力过大。建议公众了解家族病史,并在必要时主动咨询医生进行心力衰竭筛查。

女性心力衰竭漏诊问题日益凸显。妊娠及子痫前期等女性特有疾病亦被证实会增加心力衰竭风险。

问:心力衰竭最常见症状有哪些?

答: 三大典型症状包括:

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时,如爬坡、登楼梯或做家务时。患者可能发现行走速度或耐力下降。此症状需尽早识别,若不治疗,将发展为轻微活动甚至卧床时即感气短。

体重增加或水肿,多见于脚踝/腿部或腹部。水肿由心功能不足导致体液潴留引发。

疲劳是另一核心症状——不同于日常劳作后的疲倦,表现为与活动无关的持续性能量匮乏。

其他症状可能随病因或病情进展出现,但上述三点是需警惕的关键信号。

问:如何治疗心力衰竭?

答: 值得欣喜的是,心力衰竭存在多种高效疗法,包括药物、器械、手术及少数案例中的心脏移植或心室辅助装置,可显著改善症状、生活质量、预期寿命,甚至实现病情缓解。

药物是所有患者的治疗基石。近五年新研究证实两种新药可有效改善症状及预后。目前医生确诊后将考虑开具四种循证药物。

必要时需植入除颤器或特殊起搏器等器械。无论病因或类型如何,生活方式干预始终是治疗核心:维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关注心理健康及保持社交联系。自我管理亦是关键环节,包括每日体重监测、控制盐分与液体摄入;多数患者需护理者协助完成整套管理方案。

“所有年龄段均可能受心力衰竭影响。”

Emer Joyce教授,心脏病专家,都柏林圣玛特大学医院

问:哪些年龄段最易受影响?

答: 心力衰竭可累及所有年龄层。老年患者更易因冠状动脉疾病(最常见病因)及其他风险因素患病;而年轻人可能因家族史、毒素暴露、病毒感染、其他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或妊娠引发心力衰竭。

问:是否可能与心力衰竭良好共存?如何实现?

答: 绝对可以。关键在于遵循治疗方案、严格服药及自我管理,并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问:工作中最满意与最遗憾的部分是什么?

答: 最满意的是向患者传递丰富治疗方案的信息,见证他们复诊时症状显著改善、检测结果向好,以及终末期患者通过心脏移植重获新生的“心脏成功”故事。

最遗憾的是,尽管能提供当代最优诊疗,但面对重症或终末期患者时,仍难免遭遇令人痛心的结局。

问:关于心力衰竭预防,您对公众最重要的建议是什么?

答: 了解并规范治疗血压——切勿忽视,避免治疗不足,务必严格控制。

问:对已确诊患者,您最重要的建议是什么?

答: 若能全面配合医疗方案,同时尽一切努力改善生活方式(如调整饮食、体重、饮酒、吸烟及运动等风险因素),您将最大程度实现从“心力衰竭”到“心脏成功”的转变。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