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长期营养不良其实是胸腔积液的一个重要诱因,背后主要和三个关键机制有关——血浆渗透压失衡、免疫系统受损,以及心脏功能异常。
血浆里的白蛋白是维持血管“吸水力”的核心,正常情况下白蛋白浓度在35-50g/L之间。如果每天吃的蛋白质长期不到40克,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会下降,导致血浆“吸水力”变弱;当白蛋白低于30g/L时,血管里的液体就会渗到周围组织间隙。而且不只是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一起下降的话,液体漏出会更严重。这种情况在营养不良人群中很常见,往往还会伴随水肿、腹水等多处体液潴留。
长期营养不良会削弱免疫系统,负责免疫的CD4+T细胞数量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也会下降,导致胸膜对抗病菌的防御力变差。如果肺部发生感染,炎症因子会让胸膜毛细血管更“通透”,连纤维蛋白原这样的大分子都能渗出来。要是缺维生素A或锌,胸膜的通透性会进一步加重,更容易形成包裹性积液。这类积液通常是渗出液,胸水与血清的LDH比值大多超过0.6。
严重营养不良还会影响心脏功能——心肌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无法正常工作,心脏泵血能力会降到正常水平的60%-70%。这种心功能减退会让身体血液回流越来越不顺畅:一开始只是下肢水肿,慢慢会发展成肝淤血、静脉回流受阻,甚至淋巴液引流障碍。心脏超声常能查到右心室壁增厚、肺动脉高压的征象,也就是“营养不良性心功能不全”。
营养干预要抓住关键时机,如果3个月内体重掉了10%以上,或者双下肢按下去有凹陷性水肿,要及时做营养评估。干预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每天补充1.2g/kg的乳清蛋白和ω-3脂肪酸;第二步加上维生素D3(每天1000IU)和硒;第三步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强化。研究显示,加用支链氨基酸能让血浆白蛋白的提升速度快25%。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或者持续干咳,一定要及时去呼吸科就诊。医生常用的检查有这几个:胸腔超声(能准确查到500ml以下的少量积液,敏感度95%)、NT-proBNP(排除心脏问题引起的积液)、胸水ADA(区分是不是结核性积液)。要注意,如果胸水与血清的LDH比值超过0.6,大概率是渗出液,得结合营养指标一起判断。
家里要做好营养监测,每天记好这几样:蛋白质摄入量(尽量达到每公斤体重1.5克以上)、尿量(每小时尿量不到每公斤体重0.5ml的话,可能是身体循环不好)、小腿围(每周量一次,如果一周减了2cm以上要警惕)。吃饭可以用“三色餐盘法”:红色区放瘦肉、鱼等动物蛋白,绿色区是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黄色区是主食、坚果等提供能量;还要少量多餐,每2小时吃点东西,保证全天营养均匀。
总之,长期营养不良引发胸腔积液的核心在于渗透压、免疫和心脏功能的异常,早发现(比如体重骤降、水肿)、早干预,平时做好家庭营养监测,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及时就医,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胸腔积液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