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帮助他人,无论是通过志愿服务还是简单的善意行为,都能减缓认知衰退并提升老年人的大脑健康,新研究发现。
定期在家庭外帮助他人可将认知老化速度减缓15–20%
有意义的社会联结不仅能提振情绪,更可能帮助保护心智。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和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oston) 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家庭外定期花费时间帮助他人,可以减缓中老年人的认知衰退。
该研究追踪了超过3万名美国成年人长达20年,发现参与志愿服务或为邻居、亲友提供非正式帮助的人群,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衰退程度降低了15%–20%。对于每周投入约两到四小时协助他人的人群,这种益处最为显著。这些发现发表在《社会科学与医学》(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期刊上,研究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老龄化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和尤妮斯·肯尼迪·施莱佛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 (Eunice Kennedy Shriv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的支持。
“日常支持行为——无论有组织还是个人自发——都能产生持久的认知影响,”主导该研究的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人类发展与家庭科学助理教授韩赛煌 (Sae Hwang Han) 表示,“最引人注目的是,帮助他人的认知益处不仅是短期提升,更会随着时间推移在持续参与中累积显现,且这种益处对正式志愿服务和非正式帮助均有效。此外,每周仅投入两到四小时的适度参与始终与显著益处相关联。”
该研究是首批同时探索正式志愿服务与日常协助行为(如开车送邻居就诊、照看孙辈、修剪草坪或协助报税)的项目之一。尽管约三分之一的美国老年人参与正式志愿项目,但超过半数会通过这些非正式方式定期为他人提供帮助。
非正式帮助,真实影响
“非正式帮助常被认为因缺乏社会认可而健康益处较少,”韩赛煌表示。但事实上,“令人惊喜的是,它提供的认知益处可与正式志愿服务相媲美。”
研究人员利用全国健康与退休研究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 的纵向数据,分析了自1998年起代表51岁以上美国居民的样本结果。这项新研究控制了财富、身心健康及教育等其他影响因素,发现随着人们开始并持续助人行为,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衰退速度减缓。数据表明,年复一年将助人行为纳入日常习惯的人群可能获得更大收益。
“相反,我们的数据显示完全停止助人行为与认知功能下降相关,”韩赛煌说,“这表明应尽可能长时间地让老年人参与某种形式的助人活动,并提供适当支持和便利条件。”
该论文为将公共卫生视角引入关于志愿服务、助人行为及邻里关系强化的讨论提供了最新依据,尤其适用于晚年阶段——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衰退相关疾病往往在此时发生。
助人行为作为压力与炎症的缓冲器
韩赛煌主导的另一项近期研究发现,志愿服务能缓冲慢性压力对全身性炎症的不利影响——这是已知与认知衰退和痴呆相关的生物学通路。该效应在炎症水平较高的人群中尤为显著。
两项研究结果共同表明,助人行为可通过减轻压力引发的生理损耗,或强化带来心理、情感及认知益处的社会联结,从而提升大脑健康。在老龄化社会及孤独隔离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这些发现也为认知衰退发生后继续为人们提供助人机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许多健康状况欠佳的老年人仍持续为周围人做出宝贵贡献,”韩赛煌表示,“他们可能恰恰是从获得助人机会中获益最显著的群体。”
参考文献:韩赛煌 (Sae Hwang Han)、杰弗里·A·伯尔 (Jeffrey A. Burr) 和张世阳 (Shiyang Zhang) 撰写的《晚年助人行为与认知功能:动态角色转换与剂量变化的影响》,发表于2025年7月31日《社会科学与医学》(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资金支持:国家老龄化研究所、尤妮丝·肯尼迪·施莱佛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
本研究的其他作者包括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前博士后研究员张世阳 (Shiyang Zhang) 和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的杰弗里·伯尔 (Jeffrey Burr)。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