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物对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差异显著Antidepressants’ Effects on CVD Risk Factors Vary Widely

心脑血管 / 来源:www.medscape.com英国 - 英语2025-10-23 05:42:22 - 阅读时长5分钟 - 2424字
一项大规模分析显示,抗抑郁药物对生理及心脏代谢指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体重、心率和血压方面;三环类抗抑郁药和SNRIs类药物易导致这些指标上升,而SSRIs类影响较小,研究强调需加强身体监测并采取个体化用药策略,以改善治疗依从性和长期健康结果,相关成果已发表于《柳叶刀》期刊。
抗抑郁药物心血管风险因素生理指标体重心率血压治疗依从性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个体化处方
抗抑郁药物对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差异显著

抗抑郁药物对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差异显著。一项大规模分析表明,抗抑郁药物对生理及心脏代谢指标的影响存在广泛差异,尤其体现在体重、心率和血压方面——这些差异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及长期健康结果。

作为首份深入比较抗抑郁药物生理效应的综合性研究报告,该分析汇总了数十项随机对照试验和监管报告数据,对30种药物在新陈代谢至心血管功能等多维度生理指标上的表现进行排序。

研究结果证实了临床医生的普遍观察:并非所有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相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和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与体重增加、心率及血压升高相关;相比之下,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生理指标影响甚微。尽管多数短期变化幅度较小,但规律性明显:TCAs和SNRIs导致血压和心率升幅最大,且此类效应可能随时间累积。

研究人员指出,结果凸显了加强身体监测的必要性,呼吁采取更个体化的处方策略,并建议更新治疗指南以反映药物差异。"这些变化绝非微不足道。我们在体重、心率和血压——三个直接关联心脏代谢风险的参数上——发现药物间存在显著差异。即使微小变化,长期累积也可能导致重要的心血管差异,"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该研究资深作者托比·皮林格在媒体简报会上表示。该研究于2025年10月21日发表于《柳叶刀》期刊。

副作用的重要性

欧洲和北美多达五分之一的成年人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及相关疾病,且使用人数持续攀升。尽管已知这些药物会产生生理副作用,但不同药物副作用的差异程度长期不明晰。副作用也是患者停药的主因之一:某项研究显示,36%停药者将副作用列为原因。

研究人员表示,新分析旨在量化这些差异,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的治疗选择依据。通过整合151项随机试验及17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中逾5.8万名参与者的数据,研究团队对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30种抗抑郁药进行了比较。

多数试验持续约8周,但综述仍发现药物间存在明确的短期生理差异,尤其在体重和心血管指标方面,效应范围从可忽略到具临床意义不等。

生理效应概览

平均而言,导致体重增加与减轻的药物间存在约4公斤差距。马普替林、阿米替林和米氮平引发最大增幅,而阿戈美拉汀、安非他酮、氟西汀和舍曲林则与小幅但持续的减重相关。约半数服用阿米替林或马普替林的患者体重增加至少2公斤,而超过半数服用阿戈美拉汀者减重达同等幅度。

心血管变化呈现类似差异:研究发现氟伏沙明与去甲替林的心率差异达21次/分,去甲替林与多塞平的收缩压差异约11毫米汞柱。文拉法辛、去甲文拉法辛、左旋米那西普兰、丙咪嗪、马普替林和阿米替林均显示具有临床意义的血压升高证据。

其他变化较轻微:度洛西汀、文拉法辛和去甲文拉法辛轻度升高总胆固醇并偶发血糖升高;肝酶出现短暂轻微上升但无临床意义。分析同时证实症状改善与代谢变化无关,表明生理效应源于药物本身而非病情康复。

临床意义

作者指出,该发现为临床医生比较抗抑郁药生理效应提供了更清晰证据基础,并强化了处方时需兼顾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必要性,尤其适用于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或肥胖患者。

小幅生理变化可能长期累积,影响治疗依从性及最终效果。研究者强调,更好耐受性往往带来更长疗程和更佳康复效果。"这并非禁用某些药物,而是要求医生权衡利弊并相应监测患者,"英国牛津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共同资深作者安德烈亚·奇普里亚尼博士在简报会上表示。

奇普里亚尼还指出,研究结果凸显了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重要性:"精神健康领域临床决策仍多由医生主导,患者参与有限。我们的成果强调共享决策的重要性——即医生支持患者基于个人偏好、生活状况、目标及价值观共同决定治疗方案。"

作者补充,这些数据应指导个体化处方及常规身体监测,尤其在治疗初期。他们建议治疗指南将生理耐受性与疗效并重,并开展长期研究验证:约8周治疗期内的短期生理变化是否预示心血管事件,或影响长期依从性及治疗反应。

真实世界与试验数据

评审该研究的临床医生认为,其揭示了抗抑郁药生理效应差异的关键洞见,但警示短期、安慰剂对照数据未必反映日常诊疗实况。

哈佛医学院人口医学系副教授、内科医生杰森·P·布洛克博士称分析"规模宏大且方法严谨",但指出所引用试验多为期短暂且高度受控。"这些试验提供了有价值的生理差异信息,却未必体现真实世界情况——患者年龄更大、共病更多,且用药持续数月乃至数年,"布洛克向《Medscape医学新闻》表示。

作为2024年《内科医学年鉴》一项追踪8种抗抑郁药2年体重变化研究的资深作者,布洛克称其发现与新研究结论一致:"真实世界数据中,最常用药物差异较小,但即使轻微体重增加也会影响依从性和满意度。此类研究帮助医患就预期效果展开更知情的对话。"

其他专家通过英国非营利组织科学媒体中心声明指出,抗抑郁药使用期间的心血管变化也可能反映抑郁症本身的行为或生活方式因素,如延迟就医或基础心脏健康欠佳。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医学副教授德芙拉·凯利博士解释:"随机试验通常招募无其他疾病的年轻成人,而实践中这些药物常用于复杂健康状况人群,真实风险可能不同。"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的基思·墨菲博士建议采取实用措施:"或应采用更结构化的监测方法,类似抗精神病药物的推荐方案。定期检查体重、血压和代谢指标可及早发现变化,尤其针对使用高风险药物或长期治疗的患者,"他补充道,"这将确保抗抑郁疗法支持整体健康。"

本研究由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莫兹利慈善基金会、惠康信托基金和医学研究委员会资助。皮林格和奇普里亚尼声明无相关财务关系。其他作者声明详见全文。布洛克、凯利和墨菲均无利益冲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