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动脉缺血性卒中的机械取栓术与药物治疗对比研究
Bhatia等人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评估了机械取栓术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且基线梗死范围较大(Alberta卒中CT评分0-5分)的儿科患者(1-18岁)的疗效。研究整合了Save ChildS、Save ChildS Pro和儿科大血管闭塞卒中研究的全球45家中心数据,纳入40例患者(24例取栓+16例药物治疗)。取栓组患者影像检查延迟更短,核磁使用率更低。结果显示:取栓治疗可显著提高良好功能预后(儿科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的几率(优势比3.68,95%CI 1.11-12.21),绝对风险降低率达37.5%(需治疗人数NNT=3),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无显著差异。该发现提示机械取栓术可作为儿科大血管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案,同时强调避免核磁检查延误诊断的重要性。
隐匿性脑血管疾病与医疗相关性跌倒的关联研究
Clancy团队通过纵向队列研究分析了隐匿性脑血管疾病(定义为CT或MRI检测的隐匿性脑梗死或白质病变)与跌倒风险的关系。研究纳入凯撒医疗南加州数据库的241,050例患者,随访3.04年(中位时间2.3年)。结果显示:31.1%患者存在隐匿性脑血管疾病,总跌倒发生率为21.3%。校正混杂因素后,隐匿性梗死患者跌倒风险增加34.4%,白质病变患者增加30.0%,且病变严重程度与风险呈剂量效应关系。该研究强调隐匿性脑血管疾病作为脑小血管病标志物,是各年龄组跌倒风险的重要预测指标,提示临床需加强早期筛查和干预。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