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养生避免高温风险

别盲目跟风晒背啦!快走上科学养生之路!

作者:张熙
2025-07-15 09:20:01阅读时长3分钟1263字
康复医学科动脉瘤高温暴晒心脑血管疾病脑出血科学养生高温防护精准干预个体健康评估防晒措施健康科普康复医学音乐疗法针灸运动训练记忆减退

近期,浙江一位67岁的王阿姨听信“晒背祛湿治病”的说法,在高温中午趴在自家门口空地上晒背长达2小时。回家时,她突然晕倒失去意识。家人紧急将她送医,检查发现王阿姨患有动脉瘤脑出血并已形成脑疝。医生立刻进行开颅手术清除淤血,才保住了她的性命。术后王阿姨一直昏迷,转入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后,医护人员采用音乐疗法、针灸、运动训练等手段帮她恢复。如今,王阿姨虽能吃饭、走路和交流,但仍存在记忆减退问题,生活部分依赖他人。医生明确指出“晒背祛百病”缺乏科学依据,高温暴晒对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潜在致命风险,这一事件给大家敲响了健康警钟。

晒背引发脑出血,风险链条大揭秘

王阿姨晒背引发脑出血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因果关系。高温暴晒会使人体血管扩张,血压出现波动,而王阿姨本身患有动脉瘤这一基础病,在高温的刺激下,动脉瘤就容易破裂,进而导致脑出血。脑出血又进一步引发脑疝形成,增加了手术风险,还可能带来长期后遗症,比如王阿姨现在的记忆减退。而且,像“晒背祛病”这类高温养生偏方,可能会引发群体健康风险。医生曾警示过“三高三低”现象,即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病率、低认知、低防范。高温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容量减少、电解质失衡,生理更为脆弱,晒背很可能就成为了血管破裂的“导火索”。

养生偏方不靠谱?科学干预来救场

“晒背祛病”作为一种传统养生方法,在民间颇为流行。但实际上,它缺乏科学依据,没有区分不同人的体质,也忽略了环境和病理因素。拿王阿姨晒背和跳广场舞等安全运动对比,就能明显看出差异。广场舞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王阿姨晒背却差点丢了性命。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科采用电动起立床训练、定向感统刺激等干预方案,帮助王阿姨恢复健康。这说明科学康复能弥补偏方造成的健康损害,我们应基于个体健康评估进行“精准干预”,而不是盲目相信经验。

高温防护攻略:急救与预防两手抓

高温下做好健康防护至关重要。时间管理上,要避开10:00 - 16:00紫外线峰值时段,这个时候太阳毒辣,出门很容易中暑。高血压、动脉瘤患者等风险人群,需严格做好防晒措施,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出现头晕、恶心、无汗高热等症状,这可能是中暑重症信号。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将患者转移到阴凉处,进行降温、补液。如果情况严重,要第一时间呼叫120。像王阿姨的案例就凸显了“黄金抢救期”的重要性,发病后4小时内控制体温、血压十分关键。此外,夏季居家时,空调温度可设置在26℃左右,要定时补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破除健康谣言,踏上科学养生路

养生偏方盛行,与信息碎片化、权威缺失等社会成因有关。“祛湿”在中医理论和现代病理学中有不同的解释,我们不能盲目相信偏方里的“祛湿”说法。科学养生有三大支柱:一是做好基础疾病管理,定期监测血压,进行血管健康筛查;二是根据自身体征选择户外活动,比如体质好的人可以适当进行户外运动,体质弱的人则要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三是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像浙江省推广的“高温健康预警系统”就很有意义。王阿姨的儿子反思后认识到,要科学对待传统经验。我们应建立“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结合”的健康管理观。 此次事件给我们带来双重教训,养生行为要以科学验证为前提,高温防护需根据个体健康状况制定方案。大家要主动咨询专业医生评估自身风险,避免盲目跟从非医学建议。通过定期体检、环境适应性调整和科学干预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也应共同完善健康科普体系,减少类似悲剧发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