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血栓类型
缺血性中风:动脉阻塞
缺血性中风占所有中风病例的87%,当血栓阻断向大脑供氧的动脉时发生。血栓形成方式包括:
- 血栓性中风:由脑动脉内脂肪沉积(动脉粥样硬化)直接形成血栓
- 栓塞性中风:血栓在心脏或颈部颈动脉形成后随血流迁移至脑动脉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
这种少见但危险的静脉血栓会阻塞大脑静脉窦血流,常表现为剧烈头痛、视力模糊、癫痫发作,需与典型偏头痛区分。
脑血栓成因
血栓形成源于凝血系统失衡,主要风险因素包括:
- 心房颤动(导致心腔血液淤积)
- 动脉粥样硬化
- 遗传性高凝状态(如V因子莱顿突变)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
- 近期重大手术或外伤
症状识别
FAST中风识别法
- 面部:单侧面部下垂?
- 手臂:单侧手臂无力?
- 言语:言语含糊或异常?
- 时间: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记录发病时间)
诊断手段
急诊室常规采用:
- CT扫描(快速排除脑出血)
- MRI(精确显示缺血区域)
- MR静脉造影(MRV)或CT血管造影(CTA)用于静脉窦血栓确诊
紧急治疗
溶栓治疗
静脉注射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需在症状出现4.5小时内实施
机械取栓术
通过股动脉导管将支架取栓器送达脑血管,适用于大血管闭塞,治疗窗口可达24小时
康复治疗
多学科康复包括:
- 物理治疗:恢复运动与平衡能力
- 作业治疗:重建穿衣/烹饪等日常技能
- 言语治疗:改善语言障碍(失语症)和吞咽困难(吞咽障碍)
预防措施
控制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 管理血压/血脂/血糖
- 戒烟限酒
- 保持健康体重
- 房颤患者规范使用抗凝药
结论
时间就是大脑,早期识别和救治可显著改善预后。现代医学通过及时溶栓、先进取栓技术和系统康复,使75%的幸存者能存活5年以上。
常见问题
Q1:脑血栓会自行溶解吗?
小血栓可能通过纤溶系统分解,但症状性血栓必须紧急医疗干预。
Q2:脑血栓头痛特征?
CVST头痛常被描述为"一生中最剧烈头痛",呈持续性且体位改变时加重。
Q3:中风后的生存期?
取决于中风严重程度和治疗及时性,约75%患者可存活5年以上。
Q4:脑动脉瘤与脑血栓区别?
动脉瘤是血管壁薄弱膨出,血栓是血管内堵塞,两者病理机制不同。
Q5:自然预防血栓方法?
健康饮食(富含欧米伽3)和规律运动有助于预防,但高危人群需遵医嘱使用抗凝药。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