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肠综合征(SBS)是胃肠病学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疾病之一,患者因手术切除、疾病或先天异常导致小肠大量缺失,常面临慢性营养不良难题,需依赖静脉营养治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加重医疗系统负担。尽管近年SBS预后有所改善,但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如导管感染和肝衰竭仍是主要威胁。
GLP-2类似物(特别是替度鲁肽)为SBS治疗带来突破,此类药物通过模拟肠道激素GLP-2功能改善营养吸收并减少静脉营养依赖。然而其在人体细胞层面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特别是对肠道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及微生物组的调节机制。
由庆应义塾大学儿科外科工藤友美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开展纵向研究,追踪5名SBS患者接受替度鲁肽治疗1年的细胞级变化。研究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和核糖体RNA测序技术,分析治疗前、6个月及12个月三个时间点采集的肠组织活检、血液和肠道微生物样本。
研究发现治疗后肠道生态系统发生显著重塑:患者体重增加、静脉营养需求下降,血清营养吸收生物标志物水平上升。细胞层面观察到绒毛和隐窝显著扩张,调节性T细胞比例增加,促炎性Th2细胞减少。微生物组多样性提高,短链脂肪酸生成菌丰度增加,这种代谢物能强化肠道屏障功能并调节免疫反应。
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免疫相关基因(MHC I/II表达Top1簇)细胞比例下降,而营养吸收相关肠细胞(Enterocyte-Top2和中段簇)群体扩张。研究通讯作者工藤友美指出:"我们的发现表明GLP-2类似物通过调节肠道免疫微环境和微生物组,实现从炎症向营养吸收适应性的关键转变。"
该研究不仅为SBS临床治疗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免疫抑制患者(如器官移植受者)的肠道吸收障碍治疗带来新思路。这是首项提供人体临床证据支持GLP-2疗法的研究,标志着从临床发现反向推动基础研究的逆向转化研究新模式。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