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C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尽管近年来在药物治疗、及时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MCS)应用方面取得进展,其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大量证据表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具有显著价值。目前多数国家已建立高效的STEMI救治网络(包括中心辐射式模式),使更多患者获得及时血运重建机会。而对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精准风险评估仍是制定治疗方案的核心。尽管强化药物治疗在AMI-CS患者中的应用日益普遍,但临床应答效果有限。
近年来,针对复杂患者的MCS使用量呈现指数级增长。"当心脏无法泵血时,我们需要代替它泵血"的理念极具吸引力,但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显示,无论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还是新型MCS系统,在AMI-CS患者中均未能明确改善临床预后。值得注意的是,DanGer Shock试验发现经皮微型轴流泵可降低特定患者6个月全因死亡率。然而,高级MCS的应用始终与血管并发症、大出血、溶血、脑卒中和肾脏替代治疗风险显著相关。
参考文献(节选):
- 2025年ACC专家共识声明:心源性休克评估与管理指南(美国心脏病学会)
- SCAI心源性休克分期分类标准更新(美国介入心脏病学学会)
- 心源性休克研究与机械循环支持装置标准化定义(SHARC专家小组)
...
- 基于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项目的AMI-CS患者管理策略执行报告
...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