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患者注意!四招教你预防运动风险,赶紧试试!
近期,一名50岁男性游客在攀登五台山黛螺顶时突发晕倒,虽经现场游客和急救人员全力抢救,仍不幸离世。事发地在海拔较高、地形陡峭且有1080级台阶的登山步道,当时气温约10℃,可排除高温中暑可能。该男子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心脏耗氧量激增或是直接诱因。尽管游客及时实施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但受地形复杂、专业设备运输困难影响,抢救未能成功,这一事件引发了大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安全等问题的关注。
高血压爬山风险大?医学为你揭秘!
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时存在不小风险。就高血压患者而言,剧烈运动时心率和血压会骤升,可能引发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进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医学数据显示,此类人群在高强度活动中的猝死率是普通人群的3 - 5倍。50岁以上人群代谢功能下降,运动前要通过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等评估心脏耐受力。像登山这种高强度运动,容易导致血氧饱和度骤降,相比之下,快走、游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更适合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日常锻炼。而且心源性猝死的“黄金4分钟”至关重要,若未恢复有效供氧,脑细胞将出现不可逆损伤。五台山地形陡峭,急救设备如AED难以快速到位,凸显了偏远地区急救体系的不足。另外,该患者未在登山前进行专项体检,也没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这反映出公众对慢性病管理的疏忽。研究表明,携带速效救心丸的患者突发心绞痛时,症状缓解率可提升40%。
四招教你预防运动风险!
中老年人参与登山前,建议完成“心血管运动风险分级评估”,包括静息心率、血压、血脂检测及医生面诊。高血压患者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220 - 年龄)×60%以下的强度区间。可以推广“社区急救培训进家庭”计划,教授心肺复苏(CPR)与AED使用,特别是针对慢性病患者家属。五台山等景区可设置“急救驿站”,配备便携式制氧机和急救包,同时培训导游基础急救技能。慢性病患者在运动管理上要做到:日常监测血压、心率,若静息心率>85次/分钟或血压>140/90mmHg时暂停剧烈运动;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降压药及医疗警示卡,背包内放置便携式血压计;选择清晨低温时段运动,避免午后高温时段,每登300级台阶暂停休息,心率超限立即停止。景区要建立“医疗急救响应地图”,标注救援队伍到达各路段的预估时间,设置中途医疗点,配备远程心电监护设备供高风险游客使用。
猝死预警信号及应急处理大揭秘!
要学会识别心源性猝死的预警信号,突发胸痛、左臂放射性疼痛、冷汗、头晕、眼前发黑等是心梗前兆,此时需立即停止活动并含服硝酸甘油。若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异常,则进入猝死倒计时阶段。现场急救要遵循标准化流程:先确保环境安全,将患者置于平躺位;若无呼吸/心跳,立即实施CPR(按压频率100 - 120次/分钟,深度5 - 6厘米);每2分钟轮换施救者避免疲劳,持续至专业救援到达;若附近有AED,应尽快使用。同时要纠正公众认知误区,够不着AED时,持续高质量CPR仍可提升30%存活率;切勿盲目掐人中或喂服药物,可能加重病情;非专业人员不宜单独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应优先胸外按压。 此次事件为全民健康意识提升敲响了警钟,大家要建立“运动处方”理念,景区完善医疗保障网络,普及急救技能。建议高血压患者本周内完成运动风险评估,家庭成员学习基础急救技能,降低类似悲剧发生概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