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我们身体里一刻不停的“循环发动机”,如果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突然堵了,心肌就会因缺血坏死,也就是心肌梗死。不同类型的心梗有不同的表现和风险,早认识、早处理对挽救生命和恢复健康特别重要。
右室心梗:藏在特殊位置的“隐形威胁”
右心室的壁比左心室薄,供血范围也小。如果右冠状动脉靠近心脏的近端突然闭塞,可能同时引发右室梗死和下壁心梗。这类患者常出现三个典型表现——低血压(比如头晕、乏力站不稳)、脖子上的静脉明显鼓起来(颈静脉怒张)、心脏传导阻滞,合起来叫“Beck三联征”,要警惕心包填塞的危险。
常规心电图容易漏诊右室心梗,需要加做V3R-V5R导联,若这些导联的ST段抬高超过1毫米,就要怀疑。还可以做心脏超声,看看右心室壁有没有运动异常。治疗重点是维持右心室的“前负荷”(保证心脏里有足够血液可以泵出),别随便用利尿药,不然可能让血压更低、病情恶化。
ST段抬高型心梗:冠脉完全堵死的“典型信号”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急性冠脉综合征里最危险的一种,约占所有心梗的30%。它的标志性表现是心电图上两个相邻导联的ST段抬高——胳膊上的导联(肢体导联)抬高≥1毫米,胸口的导联(胸前导联)抬高≥2毫米,而且ST段像弓背一样向上凸,这说明冠状动脉完全堵死了。
根据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指南,发病12小时内要优先做急诊PCI(心脏支架手术)打通血管。研究发现,从胸痛发作到血管开通的时间每缩短30分钟,30天内的死亡率能降低7.5%。要注意,有5%-10%的人可能因为“早期复极综合征”出现类似的心电图改变,这时候得查肌钙蛋白等指标,动态观察变化才能确诊。
急性前间壁心梗:累及心脏“电路”的高危病变
前间壁由左前降支的间隔支供血,这里梗死容易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相当于心脏的“电路”)。心电图上V1-V3导联的ST段抬高,还会出现异常Q波,说明前室间隔的心肌坏死了。这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高达40%,必须重点盯着心电监护。
病情发展会有典型的心电图变化:最开始T波很高很尖(超急性期)→接着ST段抬高(急性期)→然后T波倒置(亚急性期)→最后变成QS波(陈旧期)。就算病情稳定了,也得小心室壁瘤(心肌坏死形成的“鼓包”)的风险,建议发病6周后做心脏超声,评估左心室的射血能力(心脏泵血的效率)。
心梗急救与二级预防:关键时刻要“快准稳”
如果胸痛持续20分钟以上,再加上以下任何一个情况,必须立刻启动急救:1.心电图上ST-T有动态变化(比如ST段抬高或T波倒置);2.肌钙蛋白(反映心肌坏死的指标)升高;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比如头晕、心慌、出冷汗、血压下降)。现场处理要让患者保持40-60度的半卧位,嚼服300毫克阿司匹林,然后尽快送往能做PCI的胸痛中心——时间就是心肌,越早打通血管,救回来的心肌越多。
心梗后的二级预防(避免再次发作)要严格控制危险因素:1.血压保持在140/90mmHg以下;2.空腹血糖低于6.1mmol/L;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坏胆固醇”)低于2.6mmol/L;4.彻底戒烟、限制饮酒;5.每周凑够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打太极、骑自行车)。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查一次高敏C反应蛋白,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程度,提前预警风险。
环境因素也不能忽视:当气温骤降15℃以上时,要注意:1.晨练推迟到9点以后(避免冷空气刺激血管收缩);2.外出戴防寒口罩(减少呼吸道和血管受到的刺激);3.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太干燥会加重血管负担)。冬天早上血小板容易聚集(比平时高30%),高血压患者要增加血压监测频率,避免血压波动太大。
总之,心肌梗死虽然危险,但只要早识别不同类型的表现、及时送医,再加上后期好好控制危险因素,就能大大降低致死率和复发率。平时要多关注身体信号——比如胸痛、胸闷、心慌、头晕,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或吸烟的人,这些信号可能是心梗的“预警”。关键时刻,正确的判断和行动,能给生命多一份保障。